中国农学通报 ›› 2023, Vol. 39 ›› Issue (15): 8-13.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39
肖健1,2,3(), 张江林1,3, 高雅洁1,3, 鲁艳红1,3, 廖育林1,2,3, 聂军1,2,3(
)
收稿日期:
2022-11-23
修回日期:
2023-01-15
出版日期:
2023-05-25
发布日期:
2023-05-22
通讯作者:
聂军,男,1972年出生,湖南沅江人,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土壤与施肥原理研究。通信地址:410125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远大二路730号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Tel:0731-84691343,E-mail:作者简介:
肖健,男,1997年出生,湖南临澧人,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植物营养与地力培肥研究。通信地址:410125 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马坡岭远大二路730号 湖南省土壤肥料研究所,Tel:0731-84691343,E-mail:hn_xiaojian@163.com。
基金资助:
XIAO Jian1,2,3(), ZHANG Jianglin1,3, GAO Yajie1,3, LU Yanhong1,3, LIAO Yulin1,2,3, NIE Jun1,2,3(
)
Received:
2022-11-23
Revised:
2023-01-15
Online:
2023-05-25
Published:
2023-05-22
摘要:
再生稻是一种在不需要犁田栽秧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再收获一季的高效特殊稻作模式,具有省时、省工、省肥、环保、高效、精简等优点,对提高粮食产量、确保粮食安全、提高稻田综合效益具有重大意义。详述了再生稻的发展进程和研究现状,总结并分析了再生稻品种、收获期留茬高度、水分管理、植物生长调节剂、养分运筹(促芽肥、出苗肥、硒肥)等对再生稻产量和质量的影响。提出了“绿肥+”、“全程机械化+”再生稻的创新综合田间管理稻作模式以改善稻田土壤环境、提高种植农户收入和实现再生稻的绿色现代化生产。展望了再生稻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再生稻的发展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肖健, 张江林, 高雅洁, 鲁艳红, 廖育林, 聂军. 再生稻田间管理和养分运筹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5): 8-13.
XIAO Jian, ZHANG Jianglin, GAO Yajie, LU Yanhong, LIAO Yulin, NIE Jun. Field Management and Nutrient Management of Ratoon Rice: A Review[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3, 39(15): 8-13.
[1] |
doi: 10.1126/science.321.5887.330 URL |
[2] |
doi: 10.1007/s11442-014-1083-5 URL |
[3] |
|
[4] |
doi: 10.1088/1748-9326/8/4/044041 URL |
[5] |
王月超. 氮肥管理对再生稻产量形成的影响及其机理研究[D].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2019.
|
[6] |
杨晨, 郑常, 袁珅, 等. 再生稻肥料管理对不同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 中国水稻科学, 2022, 36(1):65-76.
doi: 10.16819/j.1001-7216.2022.210315 |
[7] |
doi: 10.1002/agj2.v113.6 URL |
[8] |
|
[9] |
doi: 10.1002/csc2.20007 pmid: 32536700 |
[10] |
王飞, 黄见良, 彭少兵. 机收再生稻丰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稻米, 2021, 27(1):1-6.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21.01.001 |
[11] |
刘建, 崔晶, 王松文, 等. 水稻不同饱满度种子的外观和食味特性[J]. 分子植物育种, 2018, 16(15):5029-5034.
|
[12] |
郭文韬. 略论中国再生稻的历史发展[J]. 中国农史, 1993(4):1-6.
|
[13] |
孙晓辉. 中国的再生稻研究(综述)[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5(4):506-517.
|
[14] |
徐富贤, 熊洪, 张林, 等. 再生稻产量形成特点与关键调控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业科学, 2015, 48(9):1702-171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5.09.04 |
[15] |
徐富贤, 熊洪. 杂交中稻蓄留再生稻高产理论与调控途径[M].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6:2-11.
|
[16] |
马玲. 再生稻生产现状及其研究进展[J]. 现代农业科技, 2022(3):12-15.
|
[17] |
|
[18] |
doi: 10.1016/j.fcr.2018.04.010 URL |
[19] |
林文雄, 陈鸿飞, 张志兴, 等. 再生稻产量形成的生理生态特性与关键栽培技术的研究与展望[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5, 23(4):392-401.
|
[20] |
doi: 10.1111/jfq.2016.39.issue-6 URL |
[21] |
杨川航, 王玉平, 涂斌, 等. 利用RIL群体对水稻再生力及相关农艺性状的QTL分析[J]. 作物学报, 2012, 38(7):1240-1246.
|
[22] |
徐富贤, 熊洪. 杂交中稻品种间着粒数与再生力关系[J].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1998, 16(3):304-306.
|
[23] |
徐富贤, 熊洪. 杂交中稻粒叶比与再生力的关系[J]. 中国水稻科学, 2000, 14(4):249-252.
|
[24] |
吴文彬, 黄友钦, 王贵学, 等. 土壤水分对再生稻头季后期稻株光合和呼吸生理的影响研究[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5(6):486-488.
|
[25] |
|
[26] |
熊洪. 土壤含水量与头季稻和再生稻产量的关系[J]. 生态学杂志, 1995(3):5-9.
|
[27] |
童小辉. D297优明86作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 福建稻麦科技, 2011, 29(3):35-36.
|
[28] |
范可珍. 天优3301作再生稻高产栽培技术[J]. 福建稻麦科技, 2012, 30(2):30-32.
|
[29] |
doi: 10.2134/agronj2018.10.0657 URL |
[30] |
李经勇, 任天举, 唐永群. 赤霉素、植物细胞分裂素对再生稻的增产效应[J]. 西南农业学报, 1997(2):27-32.
|
[31] |
贾信荣. 不同时期喷施赤霉素对再生稻芽苗及产量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4):124-125.
|
[32] |
曹玉贤, 朱建强, 侯俊. 中国再生稻的产量差及影响因素[J]. 中国农业科学, 2020, 53(4):707-724.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0.04.004 |
[33] |
宋开付, 张广斌, 徐华, 等. 中国再生稻种植的影响因素及可持续性研究进展[J]. 土壤学报, 2020, 57(6):1365-1377.
|
[34] |
吕泽林, 钟顺清, 杨航. 再生稻高产稳产栽培技术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38(17):8886-8888,8891.
|
[35] |
孙晓辉, 田彦华, 任天举. 促芽肥对杂交稻培育再生稻效果研究[J]. 四川农业科技, 1982(3):1-4,7.
|
[36] |
凌启鸿, 苏祖芳, 侯康平, 等. 水稻潜伏芽生长和穗分化形成规律及其应用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1989(1):35-43.
|
[37] |
张羽, 刘习中, 钱伟宏. 不同收获方式和催芽肥施用时间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15, 21(6):83-84,87.
|
[38] |
韦凤舞, 杨日, 柳有广, 等. 头季稻收割前施促芽肥对再生稻出苗及产量的影响试验[J]. 广西农业科学, 2010, 41(11):1173-1175.
|
[39] |
任天举, 李经勇, 唐永群, 等. 15N示踪研究再生稻施用氮肥的吸收分配和效应[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34(3):132-136.
|
[40] |
徐富贤, 熊洪, 赵甘霖, 等. 杂交中稻收割前再生芽死亡机理及其调节[J]. 中国农业科学, 2000(4):31-37.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00-33-4-33-39 |
[41] |
徐富贤, 熊洪, 洪松, 等. 促芽肥对杂交中稻再生力的作用与头季稻品种间着粒数的关系[J].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0(4):310-311,322.
|
[42] |
程芳华. 不同施氮水平催芽肥对欣荣优华占机收再生稻产量的影响[J]. 福建稻麦科技, 2016, 34(3):33-35.
|
[43] |
施南芳, 吾建祥, 王祥根. 不同催芽肥对再生稻产量的影响[J]. 湖北农业科学, 2002(3):16-17.
|
[44] |
唐仁庚, 黄云军, 易镇邪. 湘潭县超级稻—再生稻示范种植效益分析[J]. 作物研究, 2018, 32(2):152-155.
|
[45] |
袁秋良, 颜焱炳, 邓峥嵘, 等. 晶两优534作再生稻性能评价及高产栽培技术[J]. 中国种业, 2019(3):90-92.
|
[46] |
余贵龙, 刘祥臣, 丰大清, 等. 不同留茬高度对豫南再生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 2018, 24(5):112-115.
doi: 10.3969/j.issn.1006-8082.2018.05.027 |
[47] |
蔡林. 晶两优华占作中稻—再生稻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J]. 福建稻麦科技, 2018, 36(4):49-51.
|
[48] |
徐思忠. 氮肥施肥比例对再生稻的影响[J]. 基层农技推广, 2018, 6(9):28-30.
|
[49] |
周建利, 罗巧, 黄芬肖, 等. 硒肥施用方式对再生稻产量和外观品质及硒含量的影响[J].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19(5):91-97.
|
[50] |
|
[51] |
熊洪, 冉茂林, 徐富贤, 等. 南方稻区再生稻研究进展及发展[J]. 作物学报, 2000(3):297-304.
|
[52] |
苗昌泽. 汕优63培育再生稻的高产技术措施[J]. 江西农业科技, 1996(3):1-2.
|
[53] |
|
[54] |
蒋廷杰, 易镇邪, 屠乃美. 留桩高度对培矮64S/E32再生特性的影响[J].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4):359-363.
|
[55] |
练红, 周海涛, 陈维建, 等. 播种期和留桩高度对再生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J]. 湖南农业科学, 2017(4):28-31.
|
[1] | 胡柏耿, 李学洋, 孔海明, 孙莎莎, 王克秀, 胡建军, 何卫, 唐铭霞. 不同钙浓度对雾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9): 33-39. |
[2] | 陈书健, 陈京都, 杨呈芹, 许美刚, 高剑波. 不同施氮量对机械水条播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9): 1-6. |
[3] | 刘瑜, 李萍, 赵凯丽, 闫实, 刘继培, 刘磊, 郭宁. 化肥减量配施生物有机肥对芹菜产量、品质和土壤养分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8): 63-68. |
[4] | 张明, 刘龙生, 方升亮, 邹丹, 胡瑶. 再生稻病虫害“三防两控”轻简化防治技术应用效果[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8): 79-84. |
[5] | 张子豪, 李想成, 吴昊天, 付鹏浩, 高春保, 张运波, 邹娟. 江汉平原气候条件下小麦适宜播量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7): 1-9. |
[6] | 贾利敏, 赵晓宇, 王雪娇, 苏二虎, 李强, 郭嘉华. 内蒙古自治区不同年代审定大豆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7): 10-18. |
[7] | 左红娟, 曹辉, 张红瑞, 王峰, 张晓申. 定植期和摘心次数对贡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7): 51-54. |
[8] | 李亚莉, 白静, 吴正虎, 哈丽哈什·依巴提, 李青军. 化肥减量下氮磷钾肥施用时期对加工番茄产量、品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6): 58-63. |
[9] | 张可心, 鱼潇, 张谋草. 播期对陇东春玉米生长发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6): 6-12. |
[10] | 殷丽萍, 刘思远, 蔡成梅, 石小丽, 朱小娟, 袁国明, 汪吉东, 张辉, 徐聪, 马洪波. 嘉博文土壤调理剂对萝卜产量品质、土壤理化性质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6): 64-71. |
[11] | 周洁, 齐传东, 唐纯, 郭凤领, 覃竹山, 蔡小东, 吴金平. 乙烯利和中微量元素及功能肥在生姜上的应用效果探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6): 72-76. |
[12] | 白玉林, 王承强, 杜斌, 刘露, 刘霞. 海岛棉品系对脱叶剂喷施时间及频次的响应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6): 26-34. |
[13] | 孟战赢, 蔡海峡, 杨浩哲, 王跃卿, 郭党, 李丽峰. 豫西地区青贮玉米光合和产量方面品种适应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5): 28-32. |
[14] | 阚建鸾, 王晓云, 苏建平, 张永春, 汪吉东, 马洪波, 蔡云彤. 不同氮肥抑制剂对小麦产量、土壤肥力、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5): 69-74. |
[15] | 谢坤豪, 石奡坤, 狄清华, 陈茹, 李衍素, 于贤昌, 陈双臣, 贺超兴. 蔬菜残株堆肥还田对生姜产量及根区土壤环境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5): 87-91. |
阅读次数 | ||||||||||||||||||||||||||||||||||||||||||||||||||
全文 201
|
|
|||||||||||||||||||||||||||||||||||||||||||||||||
摘要 21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