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覃爱苗,唐平,余卫平.硒在植物中的生物学效应[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42(10):6-10. 
[2]	戴金鹏,朱鑫宇,周国强,等.“丰硒源肥”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2,26(04):334-336. 
[3]	唐建洲,刘芳,喻米玲,等.富硒微肥对利川有机水稻硒含量的影响[J].作物研究,2013,27(05):476-477. 
[4]	朱文东.叶面喷施有机硒肥对稻米硒含量及品质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8):1764-1767. 
[5]	丛建红.富硒肥对水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现代农业科技,2011(16):267. 
[6]	张含生,朱善刚,宋平.富硒水稻栽培技术研究[J].垦殖与稻作,2001(5):16-17. 
[7]	周汉钦,陈建酉,翁志强.空间诱变育成水稻品种对硒的生物富集能力研究初报[J].广东农业科学,2008(09):3-5. 
[8]	王秀春,黄启滨.富硒微肥在水稻上应用效果[J].现代化农业,2013(4):22. 
[9]	张士陆,王学会,熊忠炯,等.红米皖稻129富硒化研究[J].中国稻米,2007(1):47-48. 
[10]	方勇,陈曦,陈悦,等.外源硒对水稻籽粒营养品质和重金属含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13,29(04):760-765. 
[11]	陈历程,杨方美,张艳玲,等.我国部分大米含硒量分析及生物硒肥对籽粒硒水平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2,16(4):341-345. 
[12]	姜守全,谭旭生,管恩相,等.施硒对水稻产量及稻米中硒含量的影响[J].种子科技,2012,30(04):27-28. 
[13]	罗连光,田昌,刘朝晖,等.富硒植物营养素对超级稻产量及稻米硒含量的影响初探[J].湖南农业科学,2010(5):70-72. 
[14]	纪国威,李秀琪,黄洪明.富硒增产剂在水稻上应用效果研究初报[J].中国稻米,2003(6):31. 
[15]	罗挺,张致力,李加胜,等.富硒增产剂在水稻品种丰优香粘上的施用效果初报[J].南方农业,2012,6(6):24-25. 
[16]	李佳.硒对寒地水稻产量和稻米安全品质的影响[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0:32-37. 
[17]	耿建梅.海南省稻田土壤硒的化学特征及水稻吸收累积硒的基因型差异与机理[D].海口:海南大学,2010:55-61. 
[18]	张迪,李向民,林中正,等.不同类型土壤栽培条件下外施硒对水稻含硒量的影响[J].农业科技通讯,2013(06):57-59. 
[19]	张晶,李向民,孙晶.叶面喷硒对水稻含硒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0):12031-12033. 
[20]	叶斌,谭新国,王小磊,等.叶面喷施硒肥对稻米含硒量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2013(8):9-11. 
[21]	周遗品.硒在水稻中的积累与分布的研究[J].石河子农学院学报,1994,12(2):27-31. 
[22]	张玲霞.不同水稻品种富硒能力研究[J].园艺与种苗,2011(3):111-113. 
[23]	赵学杏.水稻叶面喷硒效应试验初报[J].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6):28-30. 
[24]	周鑫斌,施卫明,杨林章.叶面喷硒对水稻籽粒硒富集及分布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7,44(1):73-78. 
[25]	王金英,江川,郑金贵.硒肥和锌肥对水稻产量及糙米矿质营养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2):207-210. 
[26]	江川,王金英,李书柯,等.硒肥对早、晚季水稻精米和米糠中硒含量变化的影响[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11):27-29. 
[27]	李娟,龙健,汪境仁.黔中地区水稻土的含硒量及其对糙米硒含量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5,36(04):571-574. 
[28]	杜前进,张永发,曾宾,等.海南富硒地区水稻富硒品种的筛选[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1):46-49. 
[29]	杜前进,张永发,唐树梅,等.水稻不同品种在海南富硒土壤中硒的吸收和分配机理[J].中国土壤与肥料,2009(6):37-40. 
[30]	吴露露.海南杂交晚稻富硒品种筛选及其机理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10:31-48. 
[31]	代桂香,刘忠胜.“富硒”牌高效多功能液体肥应用效果及施用技术[J].垦殖与稻作,2002(06):35. 
[32]	马志军,郭春景,程国利.硒及富硒腐植酸生物液体肥对主要粮食作物应用效果的研究[J].腐植酸,2004(04):23-33. 
[33]	杨益花,袁卫明,单建明,等.叶面硒肥施用量对稻谷总硒含量及产量的影响[J].河北农业科学,2013,17(03):51-54. 
[34]	赵学杏.池州市水稻富硒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11-13. 
[35]	杜前进.海南富硒土壤中水稻硒积累分配研究[D].海口:海南大学,2009:16-29. 
[36]	徐美燕.镉、铬胁迫以及硒对水稻幼苗生理生化影响的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07:9-27. 
[37]	周遗品.适当提高水稻、小麦等粮食作物含硒量的途径的研究[D].北京:北京农业大学,1993:12-42. 
[38]	管文文.水稻吸收累积硒元素的特点及稻米富硒技术途径的初步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1:23-32. 
[39]	周海浪.富硒增产剂对单季晚稻产量和稻米硒含量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06(3):308-309. 
[40]	池忠志,郑家国,姜心禄,等.硒肥喷施时期对水稻产量和籽粒中硒含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0(4):13-14. 
[41]	梁慧芬.作物富硒增产剂在水稻上的应用效果[J].现代农业科技,2009(11):170-172. 
[42]	朱建军,刘利华.富硒增产剂在绿色稻米上的应用效果[J].中国农学通报,2004(6):50-51. 
[43]	郑甲成,刘婷.不同浓度硒肥对籼稻硒含量和产量的影响[J].土壤,2014,46(1):88–93. 
[44]	张素芸,杨春岭,虎芳芳,等.富硒叶力肥对水稻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农业科学研究,2013,34(3):27-30. 
[45]	陶运来,吴平华,田素润,等.DB34/T 847—2008,安徽省地方标准—富硒大米[S].安徽,2008: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