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辉, 陆鑫海, 杜美芳, 张琪. 1960—2019年海河平原地区夏玉米生长季高温特征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4): 62-68. |
[2] |
孙彦铭, 黄少辉, 刘克桐, 杨云马, 杨军芳, 邢素丽, 贾良良. 土壤肥力差异对冀中南山前平原与低平原夏玉米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5): 35-42. |
[3] |
许丹阳, 李虹颖, 孙义祥, 邬刚, 王家宝, 袁嫚嫚, 王佩旋, 张祥明, 束孝海. 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产量与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1): 1-5. |
[4] |
卢闯, 胡海棠, 淮贺举, 田宇杰, 石建安, 李存军. 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农田生态系统净碳效应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1): 44-50. |
[5] |
王国重, 李中原, 张继宇, 杨丹, 程焕玲, 王小远. 豫西黄土区夏玉米非充分灌溉制度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8): 8-11. |
[6] |
王荣江, 陈英丽, 吕才波, 毕建杰, 刘建栋. 玉米双行交错稀植种植方式的增产机理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2): 13-19. |
[7] |
付梦雪, 吴名宇, 韩碧波, 张倩, 韩燕来, 谭金芳, 李培培, 张涛, 李慧. 秸秆还田与生物炭配施对麦-玉轮作体系产量和氮素利用率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8): 89-96. |
[8] |
许丽, 邵长侠, 朱瑞华, 李松坚, 孙雪芳, 张洪生, 孙青, 刘树堂, 姜雯. 滴灌条件下基肥减施后移对夏玉米养分吸收和根系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 50-60. |
[9] |
刘高远, 和爱玲, 杜君, 杨占平, 潘秀燕, 许纪东, 张玉亭. 豫南砂姜黑土区玉米新型肥料的应用效果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9): 78-83. |
[10] |
黄柯铭, 仝昊天, 韩燕来, 李培培. 秸秆还田与减氮对砂姜黑土理化指标及小麦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8): 21-26. |
[11] |
蔺飞阳, 杜艾芳, 许秀春, 孟凡乔. 华北地区夏玉米生产中磷素利用特征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7): 11-15. |
[12] |
王响玲, 宋柏权. 氮肥利用率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5): 93-97. |
[13] |
张慧, 钱欣, 高英波, 薛艳芳, 王庆成, 刘开昌, 李宗新. 种植密度对不同株型夏玉米产量和冠层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4): 23-29. |
[14] |
王赢, 罗琦, 吕新新, 唐杉, 周楠楠. 绿肥紫云英对稻田土壤系统氮素平衡的影响综述[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0): 49-54. |
[15] |
洪德峰, 卫晓轶, 马俊峰, 马毅, 魏锋, 王稼苜, 张同庆, 程东祥, 唐振海, 郭全根, 王清昌, 彭东. 高密度对不同基因型夏玉米农艺特性、产量性状及耐密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8): 1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