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铁媛, 马兴贇. 5种紫花苜蓿愈伤组织诱导研究[J]. 养殖与饲料, 2012(8):14-17.
|
[2] |
陶雅, 孙启忠, 徐丽君, 等. 我国苜蓿产业发展态势与面临的挑战[J]. 草原与草业, 2022, 34(1):1-10.
|
[3] |
刘铎.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品种耐碱性生理差异及硅诱抗效应[D]. 北京: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2018.
|
[4] |
尹航. 紫花苜蓿MsTHI1基因克隆及抗旱功能分析[D]. 哈尔滨: 东北农业大学, 2019.
|
[5] |
李聪, 熊德邵, 耿华珠. 苜蓿愈伤组织再生植株的研究[J]. 中国草地, 1989(3):51-56.
|
[6] |
贾永红, 孙艳香, 张江丽, 等. 百脉根高频再生体系建立和猪瘟病毒E2基因的遗传转化[J]. 湖北农业科学, 2014, 53(10):2368-2372.
|
[7] |
韩阳, 卢福荣, 崔智昕, 等. 百脉根植株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J]. 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1(2):152-156.
|
[8] |
冀晓婷, 米福贵, 闫利军, 等. 百脉根愈伤组织诱导研究[J]. 草学, 2017(2):38-44.
|
[9] |
郭永霞, 孙强, 王丽艳, 等. 紫花苜蓿茎尖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J].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3, 5(6):10-12.
|
[10] |
徐春波, 王勇, 赵海霞, 等. 紫花苜蓿高频组培再生体系影响因素研究[J]. 草原与草坪, 2010, 30(4):55-63.
|
[11] |
姚希诺. 芍药再生体系的建立[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18.
|
[12] |
李欣颖. 酚积累影响费约果组织培养褐化效应研究[D]. 绵阳: 西南科技大学, 2019.
|
[13] |
王秋水, 刘春苹, 沈海龙, 等. 抗褐化剂对水曲柳成熟胚外植体褐化及体胚发生的影响[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2019, 47(11):32-37.
|
[14] |
罗阳春, 杨云, 李仕伟, 等. 组织培养中植物外植体及愈伤组织褐变的研究进展[J]. 贵州农业科学, 2018, 46(1):5-10.
|
[15] |
董文科, 马祥, 周学文, 等. 外源甜菜碱对低温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生理特性的影响[J]. 草地学报, 2019, 27(1):130-140.
doi: 10.11733/j.issn.1007-0435.2019.01.017
|
[16] |
李丽梅, 陈凤敏, 关军锋, 等. 预冷对黄冠梨贮藏品质和果皮褐变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08, 23(6):156-160.
doi: 10.7668/hbnxb.2008.06.036
|
[17] |
盛长忠, 王淑芳, 王宁宁, 等. 红豆杉愈伤组织培养中褐变现象的初探[J]. 南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4):120-122.
|
[18] |
赵伶俐, 葛红, 范崇辉, 等. 蝴蝶兰组培中pH和温度对外植体褐化的影响[J]. 园艺学报, 2006, 33(6):1373-1376.
|
[19] |
林向东, 张琪, 李冀新, 等. 无核白葡萄多酚氧化酶特性研究[J]. 食品科学, 2000(12):43-45.
|
[20] |
王立浩, 张宝玺, 郭家珍, 等. 辣椒花药培养中若干影响因素的研究[J]. 园艺学报, 2004(2):199-204.
|
[21] |
刘真华, 葛红, 郭绍霞, 等. 蝴蝶兰组织培养中的褐化控制研究[J]. 园艺学报, 2005(4):732-734.
|
[22] |
CORNWELL C J, WROLSTAD R E. Causes of browning in pear juice concentrate during storage[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06, 46(2):515-518.
|
[23] |
李合生. 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34-261.
|
[24] |
薛应龙. 植物生理实验手册[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
[25] |
李桂峰. 苹果果肉褐变机理和近红外无损检测技术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8.
|
[26] |
李璇, 岳红, 王升, 等. 影响植物抗氧化酶活性的因素及其研究热点和现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3, 38(7):973-978.
|
[27] |
张明生, 谢波, 谈锋, 等. 甘薯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及ATP含量变化与品种抗旱性关系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 2003(1):13-16.
|
[28] |
朱晓军, 梁永超, 杨劲松, 等. 钙对盐胁迫下水稻幼苗抗氧化酶活性和膜脂过氧化作用的影响[J]. 土壤学报, 2005(3):453-459.
|
[29] |
曹坤. CO2脱涩过程中柿果褐变的生理生化效应[D]. 呼和浩特: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30] |
任丽. 拟南芥幼苗对玻璃化法超低温保存的逆境响应机制[D]. 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 2014.
|
[31] |
曾丽兰, 林玉玲, 王亚婷, 等. 渗透胁迫对龙眼胚性愈伤组织SOD活性的影响[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 43(1):14-19.
|
[32] |
熊建华, 李世传, 罗秋水, 等. 金银花叶多酚氧化酶的酶学特性[J]. 中国食品学报, 2012, 12(11):59-63.
|
[33] |
董建华. 几种热带水果的褐变与多酚氧化酶[J]. 热带作物研究, 1990(2):92-99.
|
[34] |
TOIVONEN P M A, BRUMMELL D A. Biochemical bases of appearance andtexturechanges in fresh-cutchanges in fresh-cut fruit and vegetables[J]. 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 2008(48):1-14.
|
[35] |
薛楚然. 影响荔枝及荔枝酒酶促褐变的因素及控制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
[36] |
赵娟. 梨果实愈伤组织对致腐真菌侵染的生理响应机制研究[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