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Vol. 40 ›› Issue (21): 91-98.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716
宋可欣1,2(), 王丽霞2, 刘永霞2, 黄思豪2, 姜成君2, 何应对2(
)
收稿日期:
2023-10-08
修回日期:
2024-02-20
出版日期:
2024-07-25
发布日期:
2024-07-11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宋可欣,女,2000年出生,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农业资源利用与保护研究。通信地址:430070湖北省武汉市华中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E-mail:1375163458@qq.com。
基金资助:
SONG Kexin1,2(), WANG Lixia2, LIU Yongxia2, HUANG Sihao2, JIANG Chengjun2, HE Yingdui2(
)
Received:
2023-10-08
Revised:
2024-02-20
Published:
2024-07-25
Online:
2024-07-11
摘要:
氮是植物生长所需的三大主要营养元素之一,而硝态氮和铵态氮是植物吸收的2种主要氮素形态。硝态氮与铵态氮在植物生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植物主要通过根系吸收硝态氮来满足生长过程中氮的需求,并转化为氨基酸、蛋白质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原料,同时硝态氮参与叶绿素的合成,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铵态氮也可被植物根系吸收,并用于植物体内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合成,而且铵态氮的吸收速度较快,能够满足植物对氮素的迅速需求。由于植物生长特性不同,植物对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利用效率有所差异。植物的基因型和环境因素都会影响其对不同氮素形态的利用能力,形成一些植物对硝态氮偏爱,而另一些植物则对铵态氮更为偏爱。本文从土壤氮素形态与转化影响因子、植物对氮素吸收机制以及高效氮素循环转化展望3个层面综述相关的研究进展,为作物生产中氮肥调控、土壤生态修复等科学研究提供技术理论参考依据。
宋可欣, 王丽霞, 刘永霞, 黄思豪, 姜成君, 何应对. 根际微生态环境中氮源转化及循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21): 91-98.
SONG Kexin, WANG Lixia, LIU Yongxia, HUANG Sihao, JIANG Chengjun, HE Yingdui.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Nitrogen Source Transformation and Cycle with in the Rhizosphere Micro-ecological Environment[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21): 91-98.
[1] |
王新磊, 吕新芳. 氮代谢参与植物逆境抵抗的作用机理研究进展[J]. 广西植物, 2020, 40(4):583-591.
|
[2] |
刘利, 李秀杰, 韩真, 等. 植物中氮素感知和信号的研究进展[J]. 植物生理学报, 2018, 54(10):1535-1545.
|
[3] |
李宝珍, 范晓荣, 徐国华. 植物吸收利用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分子调控[J]. 植物生理学通讯, 2009, 45(1):80-88.
|
[4] |
doi: 10.1126/science.1136674 pmid: 18487183 |
[5] |
|
[6] |
|
[7] |
胡星云, 孙志高. 黄河口碱蓬湿地土壤氮矿化特征对温度及氮输入的响应[J]. 生态学报, 2020, 40(24):8882-8891.
|
[8] |
王小花. 不同氮代谢微生物对有机肥中氮形态转化的影响[D]. 贵阳: 贵州大学, 2019.
|
[9] |
杨路华, 沈荣开, 覃奇志. 土壤氮素矿化研究进展[J]. 土壤通报, 2003(6):569-571.
|
[10] |
王丽芹, 齐玉春, 董云社, 等. 冻融作用对陆地生态系统氮循环关键过程的影响效应及其机制[J]. 应用生态学报, 2015, 26(11):3532-3544.
|
[11] |
宋田丽, 周建建, 徐晨曦, 等. 植物硝酸盐转运蛋白功能及表达调控研究进展[J].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 46(5):740-750.
|
[12] |
李晨阳, 孔祥强, 董合忠. 植物吸收转运硝态氮及其信号调控研究进展[J]. 核农学报, 2020, 34(5):982-993.
doi: 10.11869/j.issn.100-8551.2020.05.0982 |
[13] |
|
[14] |
张合琼, 张汉马, 梁永书, 等. 植物硝酸盐转运蛋白研究进展[J]. 植物生理学报, 2016, 52(2):141-149.
|
[15] |
|
[16] |
|
[17] |
|
[18] |
|
[19] |
|
[20] |
刘婷, 尚忠林. 植物对铵态氮的吸收转运调控机制研究进展[J]. 植物生理学报, 2016, 52(6):799-809.
|
[21] |
刘红玲, 张新婉, 黄玮, 等. 植物氨基酸转运子研究进展[J]. 植物科学学报, 2018, 36(4):623-631.
|
[22] |
彭波, 孙艳芳, 庞瑞华, 等. 植物氨基酸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J]. 热带作物学报, 2016, 37(6):1238-1243.
|
[23] |
|
[24] |
|
[25] |
|
[26] |
孙建坤. 土壤微生物和环境因子对长白山不同海拔生境土壤氮转化的影响[D]. 沈阳: 沈阳农业大学, 2020.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doi: 10.1093/treephys/tpu028 pmid: 24831958 |
[33] |
|
[34] |
王小治, 孙伟, 尹微琴, 等. pH升高对红壤硝化过程产生N2O的影响[J]. 土壤, 2009, 41(6):962-967.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陈静, 李玉霖, 冯静, 等. 温度和水分对科尔沁沙质草地土壤氮矿化的影响[J]. 中国沙漠, 2016, 36(1):103-110.
doi: 10.7522/j.issn.1000-694X.2014.00081 |
[40] |
|
[41] |
|
[42] |
陈凯丽. 多砾石砂土滴灌春小麦水氮高效利用研究[D]. 乌鲁木齐: 新疆农业大学, 2021.
|
[43] |
|
[44] |
|
[45] |
|
[46] |
|
[47] |
汪恒, 袁权. 水稻根际土壤中汞的微生物循环过程[J]. 地球与环境, 2022, 50(5):767-775.
|
[48] |
杨雪辰. 松嫩草地土壤微生物对降水变化的响应及其对氮循环的调节机制[D]. 哈尔滨: 东北师范大学, 2021.
|
[49] |
doi: 10.1111/1462-2920.13682 pmid: 28142226 |
[50] |
贺纪正, 张丽梅. 氨氧化微生物生态学与氮循环研究进展[J]. 生态学报, 2009, 29(1):406-415.
|
[51] |
doi: 10.1038/nrmicro.2018.9 pmid: 29398704 |
[52] |
胡开辉, 罗庆国, 汪世华, 等. 化感水稻根际微生物类群及酶活性变化[J]. 应用生态学报, 2006(6):1060-1064.
|
[53] |
李伟华, 张崇邦, 林洁筠, 等. 外来入侵植物的氮代谢及其土壤氮特征[J].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2008(4):321-327.
|
[54] |
何杰. 控释氮肥与尿素配施对土壤氮素与土壤微生物变化的影响[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20.
|
[55] |
孔德杰. 秸秆还田和施肥对麦豆轮作土壤碳氮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56] |
|
[57] |
张秦泽, 郝广, 李洪远. 外源输入氮的有效性及形态对植物生长与生理影响的研究进展[J/OL]. 生态学杂志, 2024, 43(3):878-887.
|
[58] |
doi: 10.1111/j.1365-313X.2011.04506.x pmid: 21255162 |
[59] |
曹翠玲, 李生秀. 氮素形态对作物生理特性及生长的影响[J].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2004(5):581-586.
|
[60] |
|
[61] |
范莲雪, 郝宁, 张天怡, 等. 黄瓜耐低氮生理与分子机制[J]. 江苏农业科学, 2017, 45(5):117-122.
|
[62] |
李彩凤, 马凤呜, 赵越, 等. 氮素形态对甜菜氮糖代谢关键酶活性及相关产物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03(1):128-132.
|
[63] |
张宏纪, 马凤鸣, 李文华, 等. 不同形态氮素对甜菜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的影响[J].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01(6):7-10.
|
[64] |
|
[65] |
和锐敏, 张兴兴, 赖鉴添, 等. 氮素形态与吡虫啉对甘蔗根系和地上部生长的影响[J]. 热带作物学报, 2020, 41(12):2467-2473.
doi: 10.3969/j.issn.1000-2561.2020.12.014 |
[66] |
赵永平, 杨攀, 朱亚. 施氮量对不同基因型甜叶菊幼苗光合特性的影响[J]. 陕西农业科学, 2018, 64(9):20-24.
|
[67] |
蔡东升, 杨文洁, 段伊佩, 等. 不同氮素形态及配比对番茄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 2023, 51(16):113-118.
|
[68] |
|
[69] |
王玉强. 不同形态氮素对紫花苜蓿-土壤反馈的影响[D]. 扬州: 扬州大学, 2021.
|
[70] |
罗绪强, 王世杰, 刘秀明. 陆地生态系统植物的氮源及氮素吸收[J]. 生态学杂志, 2007(7):1094-1100.
|
[71] |
段永康, 杨海燕, 吴文龙, 等. 植物氮素吸收、转运和同化的分子机制[J]. 福建农业学报, 2022, 37(4):547-554.
|
[1] | 樊娅萍, 李静祎, 贺苗苗, 王倡宪. 硝态氮与铵态氮配合缓解黄瓜苗期铵毒害作用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7): 27-32. |
[2] | 陈芳玲, 王倡宪. 铵态氮与硝态氮不同配比对苣荬菜产量与品质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10): 29-34. |
[3] | 孙喜军, 吕爽, 任媛媛, 高莹, 张荣. 西安市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现状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28): 70-74. |
[4] | 杨爽, 杨春蕾. 关于自动凯氏定氮仪用于测定土壤碱解氮的疑问与验证[J].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14): 67-73. |
[5] | 周兰兰, 刘梅金, 李明军, 徐冬丽, 王国平, 郭建炜, 胡再青, 张忠广, 李风庆, 桑安平, 张涛, 萧云善, 闫春梅. 不同施肥处理对青稞根际土壤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30): 85-90. |
[6] | 美英, 刘玉琦, 周航, 田彦锋, 臧琛, 李现华. 奶牛养殖废物还田氮营养盐运移规律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 52-62. |
[7] | 王梦柳, 樊卫国, 官纪元, 龚芳芳, 何春丽. 营养液pH变化对刺梨苗吸收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9): 28-34. |
[8] | 许丽, 邵长侠, 朱瑞华, 李松坚, 孙雪芳, 张洪生, 孙青, 刘树堂, 姜雯. 滴灌条件下基肥减施后移对夏玉米养分吸收和根系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 50-60. |
[9] | 陈志明, 李广, 吴建国, 闫丽娟. 灌溉和施氮方式对甘肃陇中黄土高原春小麦产量和土壤含水量与有效氮含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8): 8-16. |
[10] | 傅敏, 丁文超, 胡恒宇, 韦安培. 尿素类型与灌溉管理对玉米节水保肥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4): 15-22. |
[11] | 许金仙. 不同氮肥施用量对胶东卫矛氮代谢生理影响的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8): 78-83. |
[12] | 王耀, 张蕾, 焦晓光, 陈一民, 隋跃宇. 添加生物炭对设施菜田土壤氮迁移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16): 91-95. |
[13] | 刘晓彤,赵营,罗健航,刘超,吴涛,张学军. 不同施肥管理模式对番茄-黄瓜轮作体系土壤氮素流失及蔬菜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4): 7-14. |
[14] | 沙建川,葛顺峰,丰艳广,陈建明,姜远茂. 不同硝态氮供应水平对平邑甜茶生长及 氮素吸收利用和分配特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3): 98-103. |
[15] | 录亚丹,郭丽琢,李春春,曹智. 干旱胁迫和氮素形态对豌豆根系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3): 19-25.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