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学通报 ›› 2025, Vol. 41 ›› Issue (28): 122-130.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336
收稿日期:
2024-11-10
修回日期:
2025-02-15
出版日期:
2025-10-05
发布日期:
2025-10-10
通讯作者:
作者简介:
张守梅,女,1979年出生,山东烟台人,高级农艺师,研究生,研究方向:果树病虫害生物防治。通信地址:511462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珠江街中兴西路26号 广州市南沙区万顷沙镇农业农村技术服务中心,Tel:020-84941168,E-mail:44393957@qq.com。
基金资助:
ZHANG Shoumei1(), SHAO Xuehua2(
)
Received:
2024-11-10
Revised:
2025-02-15
Published:
2025-10-05
Online:
2025-10-10
摘要:
为探究印楝素对橘小实蝇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的影响,以橘小实蝇为试材,运用16S rDNA和18S 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橘小实蝇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展开研究。结果显示,经印楝素处理后,橘小实蝇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橘小实蝇肠道细菌门水平上,变形菌门相对丰度从21.95%上升至49.13%,厚壁菌门从58.41%下降至16.98%;细菌属水平上,乳杆菌属相对丰度从50.96%降至5.95%;细菌种水平上,耐久肠球菌相对丰度从7.22%降至0.68%。真菌门水平上子囊菌门相对丰度从78.95%升至95.95%,毕赤酵母属从95.41%降至78.12%。代谢通路分析显示,肠道细菌参与碳水化合物代谢、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等多种功能。综合来看,印楝素可显著改变橘小实蝇肠道微生物群落结构,提高细菌群落多样性,打破肠道稳态,为生物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张守梅, 邵雪花. 印楝素对橘小实蝇肠道微生物群落及代谢功能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8): 122-130.
ZHANG Shoumei, SHAO Xuehua. Effects of Azadirachtin on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ic Function of Bactrocera dorsalis[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5, 41(28): 122-130.
引物名称 | 引物序列(5’-3’) |
---|---|
16S rDNA V3~V4 | F:CCTACGGGNGGCWGCAG |
R:GGACTACHVGGGTATCTAAT | |
18S rDNA V4 | F:GCGGTAATTCCAGCTCCAA |
R:AATCCRAGAATTTCACCTCT |
引物名称 | 引物序列(5’-3’) |
---|---|
16S rDNA V3~V4 | F:CCTACGGGNGGCWGCAG |
R:GGACTACHVGGGTATCTAAT | |
18S rDNA V4 | F:GCGGTAATTCCAGCTCCAA |
R:AATCCRAGAATTTCACCTCT |
组别 | 丰富度指数 | 辛普森指数 | 香农指数 | 覆盖率/% |
---|---|---|---|---|
印楝素组 | 1760.43±6.94 | 0.987±0.001 | 7.36±0.10 | 99.5581±0.0291 |
对照组 | 1573.14±41.63* | 0.975±0.002** | 6.57±0.18** | 99.5104±0.0444 |
组别 | 丰富度指数 | 辛普森指数 | 香农指数 | 覆盖率/% |
---|---|---|---|---|
印楝素组 | 1760.43±6.94 | 0.987±0.001 | 7.36±0.10 | 99.5581±0.0291 |
对照组 | 1573.14±41.63* | 0.975±0.002** | 6.57±0.18** | 99.5104±0.0444 |
细菌门名 | 印楝素组 | 对照组 |
---|---|---|
厚壁菌门 | 16.98 | 58.41 |
变形菌门 | 49.13 | 21.95 |
放线菌门 | 17.15 | 2.34 |
蓝藻菌门 | 7.65 | 11.54 |
拟杆菌门 | 3.61 | 0.96 |
绿弯菌门 | 0.77 | 1.80 |
疣微菌门 | 1.53 | 0.40 |
酸杆菌门 | 0.38 | 1.19 |
芽单胞菌门 | 0.49 | 0.66 |
浮霉菌门 | 1.08 | 0.04 |
其他 | 0.83 | 0.28 |
未注释 | 0.41 | 0.44 |
细菌门名 | 印楝素组 | 对照组 |
---|---|---|
厚壁菌门 | 16.98 | 58.41 |
变形菌门 | 49.13 | 21.95 |
放线菌门 | 17.15 | 2.34 |
蓝藻菌门 | 7.65 | 11.54 |
拟杆菌门 | 3.61 | 0.96 |
绿弯菌门 | 0.77 | 1.80 |
疣微菌门 | 1.53 | 0.40 |
酸杆菌门 | 0.38 | 1.19 |
芽单胞菌门 | 0.49 | 0.66 |
浮霉菌门 | 1.08 | 0.04 |
其他 | 0.83 | 0.28 |
未注释 | 0.41 | 0.44 |
细菌目名 | 印楝素组 | 对照组 |
---|---|---|
乳杆菌目 | 8.72 | 53.70 |
弧菌目 | 10.62 | 8.84 |
Chloroplast | 7.46 | 11.45 |
假单胞菌目 | 12.84 | 3.89 |
放线菌目 | 11.00 | 0.15 |
醋酸杆菌目 | 8.80 | 1.65 |
梭菌目 | 7.10 | 2.97 |
肠杆菌目 | 4.42 | 2.84 |
微球菌目 | 4.20 | 0.57 |
β-变形菌目 | 3.84 | 0.75 |
其他 | 19.56 | 9.69 |
未注释 | 1.45 | 3.50 |
细菌目名 | 印楝素组 | 对照组 |
---|---|---|
乳杆菌目 | 8.72 | 53.70 |
弧菌目 | 10.62 | 8.84 |
Chloroplast | 7.46 | 11.45 |
假单胞菌目 | 12.84 | 3.89 |
放线菌目 | 11.00 | 0.15 |
醋酸杆菌目 | 8.80 | 1.65 |
梭菌目 | 7.10 | 2.97 |
肠杆菌目 | 4.42 | 2.84 |
微球菌目 | 4.20 | 0.57 |
β-变形菌目 | 3.84 | 0.75 |
其他 | 19.56 | 9.69 |
未注释 | 1.45 | 3.50 |
细菌属名 | 印楝素组 | 对照组 |
---|---|---|
乳杆菌属 | 5.95 | 50.96 |
弧菌属 | 10.24 | 8.83 |
棒杆菌属 | 10.56 | 0.11 |
不动杆菌属 | 6.22 | 3.15 |
葡萄糖酸杆菌属 | 7.24 | 0.31 |
假单胞菌属 | 6.11 | 0.47 |
狡诈球菌属 | 2.35 | 0.07 |
根瘤菌属 | 2.11 | 0.16 |
梭菌属 | 0.03 | 1.83 |
代尔夫特菌属 | 1.72 | 0.10 |
其他 | 22.39 | 12.38 |
未注释 | 25.08 | 21.64 |
细菌属名 | 印楝素组 | 对照组 |
---|---|---|
乳杆菌属 | 5.95 | 50.96 |
弧菌属 | 10.24 | 8.83 |
棒杆菌属 | 10.56 | 0.11 |
不动杆菌属 | 6.22 | 3.15 |
葡萄糖酸杆菌属 | 7.24 | 0.31 |
假单胞菌属 | 6.11 | 0.47 |
狡诈球菌属 | 2.35 | 0.07 |
根瘤菌属 | 2.11 | 0.16 |
梭菌属 | 0.03 | 1.83 |
代尔夫特菌属 | 1.72 | 0.10 |
其他 | 22.39 | 12.38 |
未注释 | 25.08 | 21.64 |
细菌种名 | 印楝素组 | 对照组 |
---|---|---|
耐久肠球菌 | 0.68 | 7.22 |
氧化葡糖酸杆菌 | 5.34 | 0.20 |
棒状杆菌属KPL1989 | 5.41 | 0.05 |
乳杆菌属 | 0.23 | 2.28 |
乌姆松假单胞菌 | 1.95 | 0.03 |
戴尔福特菌 | 1.62 | 0.10 |
果杆菌 | 0.11 | 1.42 |
鲁氏不动杆菌 | 0.83 | 0.20 |
假肠膜明串珠菌 | 0.11 | 0.52 |
魏斯氏菌 | 0.03 | 0.60 |
其他 | 6.35 | 1.42 |
未注释 | 77.34 | 85.95 |
细菌种名 | 印楝素组 | 对照组 |
---|---|---|
耐久肠球菌 | 0.68 | 7.22 |
氧化葡糖酸杆菌 | 5.34 | 0.20 |
棒状杆菌属KPL1989 | 5.41 | 0.05 |
乳杆菌属 | 0.23 | 2.28 |
乌姆松假单胞菌 | 1.95 | 0.03 |
戴尔福特菌 | 1.62 | 0.10 |
果杆菌 | 0.11 | 1.42 |
鲁氏不动杆菌 | 0.83 | 0.20 |
假肠膜明串珠菌 | 0.11 | 0.52 |
魏斯氏菌 | 0.03 | 0.60 |
其他 | 6.35 | 1.42 |
未注释 | 77.34 | 85.95 |
组别 | 丰富度指数 | 辛普森指数 | 香农指数 | 覆盖率/% |
---|---|---|---|---|
印楝素组 | 64.989±12.982 | 0.089±0.002 | 0.306±0.004 | 99.97±0.0059 |
对照组 | 116.992±20.016* | 0.347±0.006** | 0.842±0.008** | 99.98±0.0032 |
组别 | 丰富度指数 | 辛普森指数 | 香农指数 | 覆盖率/% |
---|---|---|---|---|
印楝素组 | 64.989±12.982 | 0.089±0.002 | 0.306±0.004 | 99.97±0.0059 |
对照组 | 116.992±20.016* | 0.347±0.006** | 0.842±0.008** | 99.98±0.0032 |
[1] |
黄素青, 韩日畴. 桔小实蝇的研究进展[J]. 昆虫知识, 2005, 42(5):479-484.
|
[2] |
谢琦, 张润杰. 桔小实蝇生物学特点及其防治研究概述[J]. 生态科学, 2005, 24(1):52-56.
|
[3] |
|
[4] |
梁光红, 陈家骅, 杨建全, 等. 桔小实蝇国内研究概况[J]. 华东昆虫学报, 2003, 12(2):90-98.
|
[5] |
朱雁飞, 商明清, 滕子文, 等. 桔小实蝇的入侵分布及传播扩散趋势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 2020, 52(12):141-149.
|
[6] |
陈景芸, 蔡平, 张国彪, 等. 橘小实蝇发生与综合防治研究进展[J].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39(28):17324-17326.
|
[7] |
梁光红, 罗金水, 徐晓新, 等. 桔小实蝇及其综合防治[J]. 福建热作科技, 2005, 30(1):29-32.
|
[8] |
何凤梅, 安长成, 张永魁, 等. 多种药剂对橘小实蝇成虫的毒力测定及田间抗性监测[J]. 植物保护, 2020, 46(5):270-275.
|
[9] |
李婷, 吴海波.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对策[J]. 智慧农业导刊, 2022, 2(19):46-48.
|
[10] |
宫庆涛, 张坤鹏, 高晓兰, 等. 物理介质阻隔技术在橘小实蝇防控中的应用[J]. 植物保护学报, 2023, 50(4):1001-1009.
|
[11] |
李卓丽, 许见辉, 李启东, 等. 植物源杀虫剂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21):97-10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1-0810 |
[12] |
徐汉虹, 赖多, 张志祥. 植物源农药印楝素的研究与应用[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7, 38(4):1-11.
|
[13] |
徐勇, 郭鑫宇, 项盛, 等. 植物源杀虫剂印楝素研究开发及应用进展[J]. 现代农药, 2014, 13(5):31-37.
|
[14] |
戴建青, 黄志伟, 杜家纬. 印楝素乳油对斜纹夜蛾的生物活性及田间防效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5(6):1095-1098.
|
[15] |
常彦鹏, 张博, 耿梓宸, 等. 印楝素抑制基因转录导致棉铃虫幼虫蜕皮变态异常的分子机理[J].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2023, 39(3):550-559.
doi: 10.16409/j.cnki.2095-039x.2022.03.015 |
[16] |
周游. 印楝素对桔小实蝇幼虫的代谢组学研究[D]. 广州: 华南农业大学, 2020.
|
[17] |
|
[18] |
doi: 10.1128/AEM.00067-07 pmid: 17483286 |
[19] |
|
[20] |
|
[21] |
|
[22] |
doi: 10.1038/nri2515 pmid: 19343057 |
[23] |
|
[24] |
|
[25] |
|
[26] |
|
[27] |
doi: 10.1038/nri3684 pmid: 24854590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1] | 王晨龙, 闵杰, 梁睿, 谭熊宇, 王烁, 吾木提·艾山江. 水稻根际土壤微生物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4): 84-93. |
[2] | 杨清松, 吴阔, 李玲, 杨玉玲, 王灿, 陶永宏. 小黄姜与烟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多样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5): 67-74. |
[3] | 旦增塔庆, 土登群培, 次珍, 益西央宗, 尼玛仓决, 桑旦, 多吉顿珠. 种植年限对西藏河谷地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4): 69-78. |
[4] | 顾鑫, 任翠梅, 冯鹏, 王丽娜, 张宏宇, 李娜, 宋敏超, 王迪. 不同改良剂对苏打盐碱地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及燕麦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1): 107-113. |
[5] | 唐旭, 田辉, 张浩冉, 柴国华, 吴秀文. 外源L-天门冬氨酸纳米钙对镉污染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分布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98-108. |
[6] | 刘东海, 戴志刚, 梅亮贤, 乔艳, 张智, 肖卓熙, 李菲, 胡诚. 短期施肥对麦田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43-48. |
[7] | 刘艳超, 翁仕洋, 魏聪. 怒江西藏段3种鱼类肠道微生物多样性比较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2): 149-156. |
[8] | 金永萍, 刘连金, 任静, 法泽, 李金华, 王慧玲, 吴文涛, 朱有勇, 何霞红, 郭力维. L-赖氨酸和哈茨木霉菌联用对三七生长、根腐病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7): 115-125. |
[9] | 宋海云, 张涛, 贺鹏, 郑树芳, 陈茜, 杨迪, 韦媛荣, 王文林. 澳洲坚果果皮自然发酵有机肥的微生物多样性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13): 122-129. |
[10] | 张欣, 冯晓, 裴玥, 王茹琳, 赵金鹏. 基于4种生态位模型的橘小实蝇在四川盆地潜在分布区[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80-87. |
[11] | 王佳, 周德宝, 张军生, 钱莹莹, Mansoor HAYAT, 王占斌. 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樟子松叶部病害分析及叶际真菌群落多样性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5): 27-33. |
[12] | 赵云云, 何芬, 尹义蕾, 潘守江, 简保权, 齐月, 朱丽梅. 施用猪粪日光温室土壤抗生素风险及微生物群落特征——以河北永清县日光温室为例[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5): 82-88. |
[13] | 公正, 宫庆涛, 鹿英, 张祥全, 朱腾飞, 胡希平, 万国, 石振利, 张坤鹏, 张安宁. 橘小实蝇越冬调查及线性拟合评价[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4): 134-140. |
[14] | 蒋钰玲, 钱书蕊, 章晨露, 王钰莹, 王鹏, 陶建平. 气生小球藻附着对3种凋落叶分解过程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3): 93-101. |
[15] | 郎涛, 杨飞洋, 蒲志刚, 张聪, 李明, 余马, 屈会娟, 伍竞宇, 张璐, 刁杜, 冯俊彦. 转录组测序技术在甘薯研究中的应用[J].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30): 94-102. |
阅读次数 | ||||||
全文 |
|
|||||
摘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