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探讨不同灌水模式对旱地小麦新品种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选取4个旱地小麦品种,设置越冬水(E1)、越冬水+拔节水(E2)、越冬水+拔节水+开花水(E3)3种灌水模式,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重复3次。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均存在基因型效应(G)、灌水模式效应(E)和基因型×灌水模式互作效应(GE),且均表现差异显著,基因型效应(G)的变异范围为1.34%~82.73%,灌水模式效应(E)的变异范围为3.73%~83.10%,基因型×灌水模式互作效应(GE)的变异范围为0.79%~29.60%;其中,越冬水+拔节水(E2)对产量和品质的提升效果最显著。综合产量表现,以产量为导向的品种选择顺序为‘泰科麦32’>‘泰科麦30’>‘洛旱7号’>‘鲁麦21’,而兼顾优质高产的首选品种为‘泰科麦30’;在水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优先在拔节期灌溉,使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得到同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