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李少杰, 肖清山, 宋福强, 王歆. 丛枝菌根(AM)真菌扩培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9): 115-122. |
[2] |
曹永庆, 姚小华, 任华东, 王开良, 李建新, 周庆. 油茶林地土壤养分特征与种仁品质性状的关系[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6): 81-85. |
[3] |
陈芳玲, 樊娅萍, 贺苗苗, 王倡宪. 丛枝菌根真菌在药用植物上的应用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2): 55-60. |
[4] |
马俊卿, 侯宁, 孙晨瑜, 杨怡森, 覃圣峰, 王勇, 刘璐, 廖虹霖, 黄京华. 宿主不同对丛枝菌根真菌扩繁效应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2, 38(1): 7-14. |
[5] |
汪茜, 宋娟, 李冬萍, 刘增亮, 车江旅, 陈廷速. 丛枝菌根真菌及深色有隔内生真菌对大田生姜生长效应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6): 62-67. |
[6] |
曾端香, 袁涛, 王莲英. 丛枝菌根真菌(AMF)接种剂种类和接种时期对牡丹菌根化组培苗培养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0): 53-58. |
[7] |
赵旭, 宋清晖, 王晓慧, 王学刚, 冯宇涵, 孙思淼, 李洪涛, 常伟, 宋福强. 几种有机肥对玉米光合特性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3): 36-42. |
[8] |
高文礼, 再努尔·吐尔逊, 桑钰, 马晓东. 丛枝菌根真菌对植物氮素吸收作用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1, 37(27): 53-58. |
[9] |
贾艳艳, 诸俊, 顾大路, 杨文飞, 杜小凤, 孙爱侠, 钱新民, 文廷刚, 朱云林. 接种丛枝菌根真菌对麦秆分解和旱稻生长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30): 1-6. |
[10] |
路成成, 蔡柏岩. AM真菌改善植物磷营养吸收和转运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36(26): 50-54. |
[11] |
张 童,隋 心,宋福强. 基于Web of Science研究丛枝菌根真菌(AMF)态势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9, 35(12): 144-150. |
[12] |
杨超,蔡柏岩. AM真菌对连作作物根系代谢产物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8, 34(14): 35-39. |
[13] |
程世敏,杨振荣,王家妹,谢子四,黄丽娜,魏守兴. 氮磷水平对辣木长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研究[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7): 64-69. |
[14] |
周修腾,王 雪,黄璐琦,陈 敏,肖文娟,杨光,李鹏英,华国栋,陈美兰. 丛枝菌根真菌对丹参木质部结构及防御相关基因的影响[J]. 中国农学通报, 2017, 33(4): 98-104. |
[15] |
宋福强,牛丽纯,常伟,范晓旭,刘璇,高扬. 盐碱地引种沙枣根瘤内生菌及根际土壤AM 真菌的多样性[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7): 6-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