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资源·环境·生态·土壤·气象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成都平原精华灌区农田生态系统调查评价研究
    陈祖荧, 敬发铭, 陈达, 徐争强, 秦诗律, 赵利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8): 56-6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01  
    摘要 + 19 )   HTML 2 )    PDF ( 11934KB )( 5 )   
    成都平原是打造天府粮仓的核心区,其耕地保护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成都平原精华灌区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针对该区域农田生态系统进行调查评价。通过综合运用遥感技术、实地调查和模型分析等多种方法,搜集、获取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的本底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熵权法和专家打分法,构建生态格局、生态健康、生态安全和生态服务功能4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各指标权重。结果表明:(1)2019—2022年研究区耕地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表明耕地保护工作初见成效,农田生态环境本底状况良好。(2)研究区农田景观破碎化问题显著,产权权属、道路阻隔分切等因素导致耕地连片度较低,农村人口人均耕地仅为0.08 hm2,不利于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发展。(3)研究区农田生态系统整体状况较好,其中生态系统状况良好和中等的面积占比为98.05%,生态安全等级为安全和较安全的农田面积占比78.42%,生态健康等级为健康和较健康的面积占比95.55%,生态服务价值较高,适宜开展农业生产。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方法可为成都平原耕地保护、质量提升和天府粮仓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并为其他区域农田生态系统评价研究提供参考。
    阳江市农用地土壤肥力与硒含量特征分析及综合质量评价
    龚颖婷, 杨健源, 卢海澜, 申健, 卢希旭, 宁建凤, 吕新民, 王荣辉, 谢月兰, 姚建武, 姜先芽, 李盟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8): 68-7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336  
    摘要 + 31 )   HTML 1 )    PDF ( 1403KB )( 12 )   
    研究旨在明晰阳江市农用地土壤肥力与硒含量现状,阐释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实现农用地“硒—肥”多维质量评价,为阳江市优化农用地管理和发展富硒农业提供数据支撑与科学依据。基于阳江市农业产业布局,在江城区、阳东区、阳西县、阳春市系统布设23个代表性农用地区域,共采集70份土壤样品,解析农用地土壤理化性质与硒含量分布特征,并构建基于土壤肥力与硒含量的土壤综合质量评价体系。结果表明,阳江市研究区域农用地砂粒占比较高,质地多以砂质壤土与砂质黏壤土为主,均呈微酸性。土壤有机质、总氮、速效钾含量中等偏上,有效磷含量极丰富。土壤全硒含量为0.12~1.43 mg/kg,平均值为0.47 mg/kg;有效硒含量为0.01~0.15 mg/kg,平均值为0.047 mg/kg。研究区域土壤富硒等级占比为57.1%,中硒以上等级占比达94.3%。此外,土壤质地与有机质含量显著影响全硒含量,土壤质地、有效磷与pH是影响有效硒含量的主要理化性质。研究区域“硒—肥”多维土壤质量评价指数为0.299,单项指标评价指数表现为有效磷>全硒/有效硒>速效钾>有机质>全氮。研究区域具有天然富硒农用地资源优势,具备发展富硒农业的基础与潜力。阳江市农用地应保持硒与有效磷含量的现有优势,通过提升有机质含量、增加氮磷养分提升农用地综合质量,同时治理土壤酸化、改善质地,从而有效调控硒含量及其有效性,为发展富硒可持续农业提供基础保障。
    典型水稻土不同有机碳组分对有机碳积累的响应
    叶诚诚, 朱洁, 李紫成, 章明奎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8): 78-8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01  
    摘要 + 26 )   HTML 0 )    PDF ( 1264KB )( 6 )   
    为研究水稻土有机碳的积累特征及其与有机碳组分的关系,选择浙江省代表性的7种水稻土的表层土样,每种土壤采集25个样本,测定土壤有机碳的形态组成,分析游离有机碳、胡敏酸碳、富里酸碳和胡敏素碳等各形态有机碳对土壤碳积累的响应,探讨土壤有机碳的饱和机制。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各类土壤中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碳和腐殖酸碳的含量均呈现先逐渐增加、后趋向平衡的变化趋势;达到平衡时,这些有机碳组分的含量与土壤黏粒、粉砂、无定形氧化铁含量呈正相关。而游离有机碳的含量随土壤有机碳的积累呈线性增加,且当土壤有机碳较高时,继续增加有机碳投入主要以积累游离有机碳为主。分析认为,土壤有机碳的饱和现象与有机碳的形态有关:与土壤无机组分密切结合的胡敏酸、富里酸、胡敏素碳和腐殖酸碳的积累受限于矿物吸附保护能力,其含量随着土壤有机碳的增加而增加,但当矿物吸附位点饱和时它们趋向平衡;而游离有机碳主要受有机物料输入量驱动,受土壤物理保护不明显,其随有机碳积累呈线性增长,饱和现象不明显。本研究揭示了不同形态有机碳组分对水稻土有机碳积累的不同贡献模式,为区域水稻土制定精准的有机物料投入与土壤培肥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水稻土的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科学参考。
    吉林省绿色水稻种植区土壤养分特征与空间分异规律研究——基于多指标地理信息系统的综合评价
    杨秋苹, 潘鹏, 刘英姿, 丁洋, 杨冬, 苗雨, 孙晗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8): 87-9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70  
    摘要 + 35 )   HTML 2 )    PDF ( 3426KB )( 8 )   
    本研究旨在揭示吉林省绿色水稻种植区土壤养分空间分异规律及其驱动因素,为精准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基于42个典型种植区的土壤样本,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Kriging和IDW插值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系统探究土壤pH、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阳离子交换量(CEC)及C/N比的空间分布特征与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吉林省水稻种植区土壤养分空间异质性显著。中部黑土区有机质(均值34.69 g/kg)、全氮(均值1.79 g/kg)及CEC[均值21.9 cmol(+)/kg]含量丰富,基础肥力高;西部盐碱土区偏碱性(均值pH 8.5),速效钾富集(均值207.68 mg/kg),但有机质匮乏;东部山地土壤有效磷(均值40.03 mg/kg)与速效钾含量低,C/N比(均值10.51)偏高,且面临严重水土流失。相关性分析显示,有机质与全氮极显著正相关(r=0.986,P<0.01),速效钾与CEC显著正相关(r=0.597,P<0.01),而pH与有机质、全氮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据此,提出西部补钾改良盐碱地、东部控磷防流失、中部平衡养分保肥力的分区优化管理策略。本研究成果可用于吉林省绿色水稻产区的精准施肥实践,对优化区域土壤管理、提升水稻产量与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应用价值。
    滴灌条件下土壤调理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向日葵产量的影响
    王瑞萍, 李亚平, 牛敬, 王富, 王培蓉, 王榕, 夏玉红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8): 94-10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149  
    摘要 + 29 )   HTML 1 )    PDF ( 1329KB )( 2 )   

    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盐化和碱化并存的问题,于2023—2024年开展大田试验,探究滴灌条件下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对盐碱化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及向日葵产量的影响,为盐碱地改良提供依据。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方式,施用3种代表性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菌剂、酸性有机调理剂施地佳、复合调理剂益百稼),结合合理的施肥,系统分析其对0~60 cm土层盐碱化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及向日葵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各调理剂处理均显著降低土壤的容重、pH、全盐含量、碱化度。其中,施用微生物菌剂的处理土壤容重下降幅度最明显,降低幅度为1.89%;施用施地佳处理的全盐含量和碱化度下降最明显,降幅分别为27.06%、14.02%,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施用益百稼处理的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较明显,增幅分别为21.30%、36.63%、14.95%;向日葵的干物质质量和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干物质质量增幅为6.60%~25.79%,产量增幅为6.77%~14.08%,施用施地佳和微生物菌剂的增产效果比益百稼显著。总体而言,微生物菌剂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酸性有机土壤调理剂降盐除碱效果突出。建议基于调理剂成分、性能和土壤盐碱障碍类型优化组合应用策略。

    2种AMF介导下紫苏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多样性差异
    刘雅琪, 劳雅慧, 李冲伟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8): 102-11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27  
    摘要 + 22 )   HTML 1 )    PDF ( 2494KB )( 3 )   

    连作障碍现象严重制约紫苏的产量和质量。为探究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紫苏连作障碍的缓解效果,通过向连作土壤中分别添加丛枝菌根真菌(AMF)根内根孢囊霉(RI)和摩西管柄囊霉(FM),测定紫苏地上生长指标,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探讨2种AMF对紫苏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种AMF能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P<0.05),提高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中有益菌丰度,连作土壤酸化趋势得到缓解,紫苏生长指标明显提高。2种AMF相比,RI在提高土壤酶活性方面影响更加明显,而FM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能力更强。研究阐明了2种AMF改善连作紫苏土壤的功能差异,为下一步筛选缓解紫苏连作障碍的微生物菌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可溶性有机碳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杨笑楠, 赵国瑞, 赵玲玲, 胡静波, 王嘉乐, 杜娇, 刘国顺, 刘战卿, 陈冲, 张松涛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41 (28): 111-12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5-0042  
    摘要 + 22 )   HTML 1 )    PDF ( 3135KB )( 6 )   

    为系统梳理2004—2023年可溶性有机碳研究的发展动态、热点演变及前沿方向,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系统检索并筛选2004—2023年发表的3003篇相关文献。使用VOSviewer、CiteSpace等文献计量工具,构建涵盖发文国家、机构、关键词等维度的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发现,可溶性有机碳主题相关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中国科学院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科研机构。中美两国主导全球研究产出(美国748篇,中国556篇),并形成密切国际合作网络。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农业土壤和环境保护,研究范畴从土壤环境拓展至河流、湖泊、海洋等水生系统,并日益关注气候变化影响和生物可利用性等关键议题。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可溶性有机碳研究的核心力量、热点主题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关键文献,可为厘清该领域研究脉络、识别未来方向提供计量学依据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