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盐化和碱化并存的问题,于2023—2024年开展大田试验,探究滴灌条件下不同类型土壤调理剂对盐碱化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及向日葵产量的影响,为盐碱地改良提供依据。采用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方式,施用3种代表性土壤调理剂(微生物菌剂、酸性有机调理剂施地佳、复合调理剂益百稼),结合合理的施肥,系统分析其对0~60 cm土层盐碱化土壤理化性状指标及向日葵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对照,各调理剂处理均显著降低土壤的容重、pH、全盐含量、碱化度。其中,施用微生物菌剂的处理土壤容重下降幅度最明显,降低幅度为1.89%;施用施地佳处理的全盐含量和碱化度下降最明显,降幅分别为27.06%、14.02%,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施用益百稼处理的土壤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增加较明显,增幅分别为21.30%、36.63%、14.95%;向日葵的干物质质量和产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干物质质量增幅为6.60%~25.79%,产量增幅为6.77%~14.08%,施用施地佳和微生物菌剂的增产效果比益百稼显著。总体而言,微生物菌剂更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酸性有机土壤调理剂降盐除碱效果突出。建议基于调理剂成分、性能和土壤盐碱障碍类型优化组合应用策略。
连作障碍现象严重制约紫苏的产量和质量。为探究不同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紫苏连作障碍的缓解效果,通过向连作土壤中分别添加丛枝菌根真菌(AMF)根内根孢囊霉(RI)和摩西管柄囊霉(FM),测定紫苏地上生长指标,结合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探讨2种AMF对紫苏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2种AMF能显著提高土壤中有机质、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P<0.05),提高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增加土壤微生物群落中有益菌丰度,连作土壤酸化趋势得到缓解,紫苏生长指标明显提高。2种AMF相比,RI在提高土壤酶活性方面影响更加明显,而FM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能力更强。研究阐明了2种AMF改善连作紫苏土壤的功能差异,为下一步筛选缓解紫苏连作障碍的微生物菌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为系统梳理2004—2023年可溶性有机碳研究的发展动态、热点演变及前沿方向,基于Web of Science和CNKI数据库,系统检索并筛选2004—2023年发表的3003篇相关文献。使用VOSviewer、CiteSpace等文献计量工具,构建涵盖发文国家、机构、关键词等维度的可视化知识图谱。结果发现,可溶性有机碳主题相关研究论文发表数量呈现逐年增加趋势,中国科学院是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科研机构。中美两国主导全球研究产出(美国748篇,中国556篇),并形成密切国际合作网络。研究热点主要聚焦于农业土壤和环境保护,研究范畴从土壤环境拓展至河流、湖泊、海洋等水生系统,并日益关注气候变化影响和生物可利用性等关键议题。本研究系统揭示了可溶性有机碳研究的核心力量、热点主题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关键文献,可为厘清该领域研究脉络、识别未来方向提供计量学依据和实践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