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马氏珠母贝组蛋白H2的分子进化特征,及其在马氏珠母植核免疫调控中的作用,为进一步阐述组蛋白H2在马氏珠母贝中的生理功能提供理论基础。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马氏珠母贝(Pinctada fucata martensi)、人(Homo sapiens)、长牡蛎(Crassostrea gigas)等9个物种中的组蛋白H2A和H2B进行全基因组鉴定,并分析了它们的分子进化历程;利用课题组已有数据,分析组蛋白H2A和H2B在马氏珠母贝发育、组织和植核免疫中的功能。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人的基因组中含有27个组蛋白H2A、20个组蛋白H2B,长牡蛎基因组中含有12个组蛋白H2A、8个组蛋白H2B,马氏珠母贝基因组中仅含有2个H2A(H2A-1和H2A-2)、1个H2B,与其他物种相比呈现收缩现象。序列比对分析发现,人的基因组中有6个H2A变体和2个H2B变体,牡蛎有3个H2A变体和1个H2B变体,马氏珠母贝中有1个H2A变异体(H2A-2)。在马氏珠母贝中,植核后H2A-1和H2B的表达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说明它们参与植核免疫调控;基因H2A-1在原肠胚期表达量较高,H2A-2在担轮幼虫和D型幼虫中的表达量较高,H2B发育前期表达量较高。H2A-1在珍珠囊中表达量较高,H2A-2在血细胞、足和外套膜套膜区表达量相对较高,H2B在性腺和珍珠囊中表达量较高。马氏珠母贝基因组中仅含有2个组蛋白H2基因,它们参与调控植核免疫且在免疫调控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不同。
为分析春季不同时间稻虾田微生物群落的构成,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克氏原螯虾肠道及养殖环境细菌群落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样品共检测得到16966个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4月底泥样本OTUs最多为3677,虾肠道最少为757。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底泥菌群丰度和多样性较高;稻虾轮作系统中优势菌群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4—5月所有样品中的优势类群均为变形菌门,6月克氏原螯虾肠道的优势类群为厚壁菌门。放线菌门在水体中的占比高于肠道和底泥。主坐标分析(PCoA)和样品层级聚类分析(UPGMA)发现,不同月份的底泥和水体菌群按物种聚类到一起,但6月的克氏原螯虾肠道与底泥菌群相似度较高。综合分析,春季稻虾轮作系统中,克氏原螯虾肠道菌群组成与外界养殖环境存在相关性,不同月份各样品菌群的多样性和组成虽有差异但相对稳定。
旨在通过对太平洋牡蛎海洋酸化条件下转录组的分析,探讨其响应海洋酸化的分子机制。利用NCBI中太平洋牡蛎海洋酸化胁迫下的RNA-seq数据(包括4个组:pH 7.8、7.4、7.0、6.6),通过Fastp、Hisat2、Samtools以及R语言分析,对其进行了差异基因、GO和KEGG等分析。结果显示:pH 7.4 vs pH 7.8组、pH 7.0 vs pH 7.8组及pH 6.6 vs pH 7.8组分别有61个、93个和943个显著差异表达基因。通过对pH 6.6 vs pH 7.8组显著差异表达基因进行GO分析发现这些基因显著富集于代谢、遗传信息处理和人类疾病等分子功能上,KEGG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显著富集在糖代谢、脂类代谢、免疫机能上。表达分析表明,随着pH的下降,与能量代谢和免疫相关的基因表达量显著下降,如糖代谢中的糖原磷酸化酶的表达量从41.5几乎下降到0;氨基酸代谢中的精氨酸激酶1的表达量从1438几乎下降到0,精氨酸激酶2的表达量从27下降到3;脂肪代谢中的脂肪酸合成酶的表达量从28下降到2.5。这些基因的表达显著抑制可能使牡蛎机体能量代谢发生紊乱;此外,与免疫相关的基因,如CD151,其表达量从45几乎下降到0,受到极显著的抑制,可能使牡蛎体内渗透压发生改变,导致免疫系统紊乱,降低其抵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综上可知,海洋酸化极可能导致牡蛎机体代谢和免疫系统的紊乱,降低太平洋牡蛎抵挡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为探究以三级净化技术为基础的池塘标准化改造后各池塘水质处理效果,于2020年4月—2021年3月对苏州地区经池塘标准化改造后的扣蟹和成蟹养殖池塘(T1)、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T2),鲈鱼养殖池塘(T3)及草鲫混养池塘(T4)的尾水各项指标进行跟踪监测,监测指标包括酸碱度(pH)、总氮(TN)、总磷(TP)、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并进行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监测时间内该处理系统对TN、TP、NH3-N、CODMn的去除率分别在-61.78%~22.04%、-85.57%~42.89%、-38.66%~33.72%、-13.44%~12.41%,pH经处理后较为稳定,所有指标均达到SC/T 9101—2007《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排放标准。监测周期中T1~T4处理前污染物分别以NH3-N、TP、TP、TN为主,权重值分别为0.3096、0.2810、0.3241、0.2961,处理后污染物分别以NH3-N、TN、TP、TP为主,权重值分别为0.3293、0.3489、0.2829、0.3405。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结果,冬季蟹塘由Ⅴ类水转为Ⅰ类水;夏秋季虾塘由Ⅴ类水转为Ⅱ类水;春季鲈鱼塘由Ⅴ类水转为Ⅳ类水;秋冬季草鲫混养塘分别由Ⅴ类水转为Ⅲ类水、Ⅲ类水转为Ⅰ类水。两坝三区尾水处理系统对苏州地区冬季蟹塘、夏秋季虾塘、春季鲈鱼塘及秋冬季草鲫混养塘的养殖尾水净化效果较佳。
旨在探究草莓和宝石鲈共生过程中,植物净水情况、鱼类生长情况及应用推广价值。通过集合循环水养殖(RAS)的高效水处理技术和浮筏式水培架等,运用物质平衡原理确立关键参数,构建一套草莓和宝石鲈共生浮筏式系统。为期69 d的养殖试验,结果显示,鱼类生长情况良好,最高养殖密度13.01±1.36 kg/m3,成活率100%;草莓生长情况良好,产量共计428.51±0.02 g,系统平均日耗电量12.49 kW·h。水质结果表明:水质参数平均值为氨氮0.56±0.01 mg/L、亚硝酸盐氮0.175±0.019 mg/L、硝酸盐氮31.13±1.75 mg/L、溶解氧7.38±0.61 mg/L、pH 7.11±0.58。系统运行稳定,产出2种经济产物,为鱼菜共生系统推广提供技术支持。
通过开展分期投苗捕捞试验,测定不同养殖期小龙虾品质特征数据,结合1991—2020年荆州国家气象站逐日气象资料,采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和主成分等方法,分析不同养殖期小龙虾品质特征差异,找出气候敏感性品质指标及关键气象因子,构建气候敏感性品质与关键气象因子关系模型及气候品质综合指数模型,确定小龙虾气候品质等级评价方法,并以荆州为例对历年不同投苗期小龙虾气候品质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养殖期小龙虾常规营养成分、质构特性、氨基酸等品质因素存在差异性。氨基酸中缬氨酸、赖氨酸和质构特性中弹性、咀嚼性、回复性、黏性分别与小龙虾捕捞前1~35 d阴天数、1~30 d平均气温、1~35 d平均气温、1~20 d日较差、1~20 d阴天数、1~20 d雨日数相关性显著。以缬氨酸、赖氨酸、弹性、咀嚼性、回复性、黏性等品质因素构建小龙虾综合气候品质指数,并划分为“特优”、“优”、“良”、“一般”4个等级,相应阈值为>0.83、0.67~0.83、0.52~0.67、<0.52,荆州小龙虾气候品质随投苗时间序列呈现先差后优趋势,投苗期为4月5日—5月15日和9月5日—9月15日的小龙虾品质较优,投苗期为7月15日—8月5日的小龙虾品质较差。本研究建立的评价模型可作为小龙虾气候品质评价方法,用于开展小龙虾气候品质认证工作。
通过对人工养殖条件下不同年龄段长吻鮠肌肉的营养成分测定,分析评价了不同年龄段的营养品质差异。结果显示:(1)常规营养中粗脂肪含量随年龄呈递增趋势,而水分含量则相反,粗蛋白在2龄组中显著高于3龄组(P<0.05);(2)Ca和P等矿物元素随年龄呈递减趋势(P<0.05);(3)各年龄段均含16种氨基酸,必需氨基酸和呈味氨基酸分别以赖氨酸和谷氨酸为主,蛋氨酸+胱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2龄组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最高;(4)不同年龄段肌肉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显著高于饱和脂肪酸(P<0.05),其中2龄组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最高,3龄组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最高。不同年龄段长吻鮠肌肉矿物质、氨基酸和脂肪酸种类齐全,含量丰富,肉质鲜美,综合比较以2龄阶段营养最佳。
获得罗非鱼最佳的饥饿胁迫时间,兼顾鱼的品质与经济效益,旨在为罗非鱼品质调控提供参考。以达到上市规格(837.78±86.78) g的尼罗罗非鱼为研究对象,分析罗非鱼在禁食后的不同时期内其体重以及肌肉营养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饥饿时间的增加,尼罗罗非鱼的体重持续减少。试验结束时体重减少14.35%,肥满度为3.16~3.52,肝体比呈先升后降趋势,胃体比及肠体比随时间推移逐渐降低,肌肉蛋白质、脂肪含量降低,而灰分、水分等增加;肌肉中EAA/NEAA比例高于60%,脂肪酸及微量元素呈动态变化。根据鱼体减重和损耗,结合肌肉中营养成分及微量元素等的变化,综合成本、口感等,罗非鱼禁食14~21 d较为适宜。
为探索在生物絮团养殖模式下,不同养殖密度对南美白对虾生长和水质情况的影响,实验选用平均体重0.08 g,体长18 mm的南美白对虾,养殖密度分别为A组280尾/m2、B组340尾/m2、C组400尾/m2,每个密度进行使用2个平行对比实验,实验周期50 d。结果表明:A组为适宜密度,其养殖终末平均体重4.16 g、体长79.6 mm,成活率88.95%,饲料系数1.1,均优于B组和C组。试验期间养殖水体水质情况也优于较高密度的B组和C组。研究表明:可以将280尾/m2的养殖密度作为养殖投放参考。
小球藻、大型溞和斑马鱼作为水生生态系统中第一、二和三营养级,是构成简单水生食物链的重要成员,参与了水生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为了阐明灭多威对食物链上处于不同生态位的水生生物的毒性效应,采用半静态水质接触急性试验法研究了灭多威对小球藻、大型溞、斑马鱼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灭多威对小球藻的96 h EC50为6.76 mg/L,对大型溞的24、48、96 h LC50分别为57.37、22.23、12.58 μg/L,对斑马鱼的24、48、96 h LC50分别为8.64、5.00、2.12 mg/L。根据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农药灭多威在普通小球藻、大型溞、斑马鱼上分别表现为中毒性、极高毒性和高毒性,在自然环境下极易导致藻、溞、鱼急性中毒死亡。灭多威对小球藻、大型溞、斑马鱼的安全浓度分别为0.676 mg/L、1.26 μg/L、0.212 mg/L,其对上述水生生物的毒性大小顺序为:溞类>鱼类>藻类。
为有效解决目前渔业养殖水体存在的高污染、高排放问题,确保水产品的品质和产量,提出藕虾养殖模式。通过测定TP、TN、NH3-N、Chl-a等主要水质指标,对湖北省、安徽省和江苏省藕虾养殖模式水环境质量和成本核算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表明,藕虾养殖模式随养殖时间的延长,养殖水体中的TP、TN、Chl-a、CODMn等水质理化指标均呈上升趋势。在整个养殖过程中,养殖水体的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兴化沙沟和扬州宝应3号藕虾共作养殖池的经济效益偏高,扬州宝应藕虾共作1号、2号和3号养殖池的环境效益较低。扬州宝应藕虾共作区3号养殖池经济效益高,且环境效益低于其他养殖池,从综合效益看,推荐小龙虾养殖密度为300 kg/hm2、藕的种植密度为4500 kg/hm2的藕虾养殖模式。
对典型症状为皮肤溃烂、体表出血、肝脏肿大的养殖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us hemispinus)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研究。从患病半刺厚唇鱼肝组织分离纯化细菌,并肌肉注射回归感染健康半刺厚唇鱼。PCR扩增获得分离菌株16S rDNA序列和gyrB基因全长序列,并开展分离菌株生理生化鉴定,毒力基因检测以及药物敏感性实验。分离菌株编号为AS0829L1,人工回归感染实验结果表明菌液浓度5×1010、5×109、5×108 CFU/mL可分别导致健康半刺厚唇鱼100%、100%和28.6%的死亡率,BLAST显示其16S rDNA序列和gyrB基因与维氏气单胞菌(Aeromonas veronii)的相应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分别高达99.93%和99.34%。综合分子生物学、生理生化特征、毒力基因检测结果证明分离菌株AS0829L1为维氏气单胞菌温和生物型(A.veronii bv.sobria)。药物敏感性实验显示,分离菌株对头孢曲松、头孢派酮、庆大霉素、新霉素、恩诺沙星、氧氟沙星等20种药物高度敏感,对羧苄西林、链霉素、氟苯尼考等5种药物中度敏感,对青霉素、诺氟沙星、红霉素等12种药物不敏感。本研究确定了发病半刺厚唇鱼的致病病原,开展了分离菌株的药物敏感性试验,为养殖生产中疾病的防控提供研究基础。
为研究安徽境内不同品系中华鳖种质资源的形态差异,以省内主养的4种中华鳖品系:乌鳖品系、日本品系、长江(安徽段)品系和黄河品系为研究对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4种多元分析方法比较形态差异;采用表型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逐步分析法研究体质量与形态之间的相关性。多元分析结果表明乌鳖和长江品系亲缘关系较近,日本和黄河品系亲缘关系较近,背部和腹部的形态差异是区分4个品系中华鳖的主要依据。建立了4个品系的典型判别函数,其交互验证判别准确率为67.5%。通径分析结果表明背甲长和体高是影响乌鳖品系体质量的主要形态参数,其多元回归方程为Y乌鳖=-824.466+23.628体高+2.305背甲长。背甲宽和头宽是影响日本品系体质量的主要形态参数,其多元回归方程Y日本=-1501.849+10.911背甲宽+32.503头宽。腹甲长,头宽和背甲宽是影响长江品系体质量的主要形态参数,其多元回归方程为Y长江=8.175腹甲长-13.882头宽+4.101背甲宽-544.065。背甲长,腹甲宽和腹甲长是影响黄河品系体质量的主要形态参数,其多元回归方程为Y黄河=-1399.419+8.681背甲长+4.604腹甲宽+4.361腹甲长。不同品系中华鳖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影响体质量的主要形态性状亦不相同,有目的的选育,可有效提高选育效率。
为探究虎杖粗提物和白藜芦醇对注射无乳链球菌红罗非鱼肝脏酶活的影响,在本实验中将红罗非鱼随机分为24组,12组投喂基础日粮,为不加药组,另外12组投喂添加了虎杖粗提物和白藜芦醇的基础日粮,为加药组。在加药组与不加药组中各选取3小组鱼分别注射3个浓度梯度的无乳链球菌菌液,同时设置不注射菌液的对照组,连续观察21 d并记录死亡数量。21 d后检测活鱼肝脏组织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丙二醛(MDA)、酸性磷酸酶(ACP)、碱性磷酸酶(AKP)和溶菌酶(LZM)的活性。结果显示,当受到低浓度(7×103 CFU/mL)无乳链球菌胁迫时,虎杖粗提物和白藜芦醇可通过增强红罗非鱼鱼体的抗氧化能力来降低链球菌对机体的损害;当受到高浓度(7×105 CFU/mL)无乳链球菌胁迫时,虎杖粗提物和白藜芦醇则通过诱导肝脏中磷酸酶的活性来提高鱼体的抗病力。同时,虎杖粗提物和白藜芦醇在投喂12 d后可使注射无乳链球菌红罗非鱼的死亡率不再增加。该实验表明高、低浓度无乳链球菌胁迫时,虎杖粗提物和白藜芦醇可降低链球菌对鱼体的损害,且控制死亡率。
为了探究维生素K3在大口黑鲈体内的可能作用机制,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K3,配制成维生素K3含量分别为0.78(K30组)、15.84 mg/kg(K315组)的试验饲料,运用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的方法对平均初始体重为(12.96±0.07) g、摄食饲料8周后生长和健康程度差异显著的K30组和K315组大口黑鲈肝脏进行分析。共鉴定出712个差异代谢物,以K30组为对照,K315组有326个上调的差异代谢物,386个下调;将差异代谢物注释到KEGG数据库中,共有13个差异代谢物,其中7个上调,6个下调。参与的功能通路有23条。整合通路表明维生素K3可通过L-丝氨酸调节鞘脂类代谢,也可通过壳寡糖调节糖类代谢。两组的差异表达基因在GO数据库中共有86个,参与的二级功能有26种。两组的差异基因在KEGG数据库中有29个,参与46条代谢途径。从肝脏代谢物和代谢通路的角度综合分析以上结果得到,大口黑鲈摄入适量的维生素K3可以提高抗氧化、免疫、机体恢复等能力,从而促进生长、维持健康。相关差异基因mRNA分析表明,维生素K3能够促进大口黑鲈骨骼发育和提高免疫能力。实验研究中没有发现与凝血有关的差异基因或代谢物。通过综合分析,在特定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之间未发现相关性。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维生素K的作用机制。
探究美丽华沙鳅肌肉营养成分并评价其营养品质。采用生化分析方法测定了美丽华沙鳅肌肉的营养成分并评价了其营养品质。美丽华沙鳅肌肉中一般营养成分含量占比依次为水分77.05%±1.24%、粗蛋白16.53%±0.13%、粗脂肪1.10%±0.02%、粗灰分1.47%±0.04%;共检测出氨基酸16种,其中必需氨基酸7种、非必需氨基酸9种、鲜味氨基酸4种;根据氨基酸评分和化学评分,其肌肉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0.57,F值为2.15;共检测出脂肪酸23种,其中饱和脂肪酸7种、单不饱和脂肪酸5种、多不饱和脂肪酸11种,EPA含量2.31%±0.09%,DHA含量4.19%±0.83%;共检测出10种矿质元素,常量和微量元素各5种。其中钾含量最高,硒含量最低且达到富硒标准。美丽华沙鳅是一种营养含量丰富且均衡,味道鲜美的优质蛋白食物,建议在后续人工养殖中添加缬氨酸以维持其氨基酸平衡,促进鱼类健康生长。
为研究培养基缓释碳源条件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养殖水体水质和微生物代谢情况的影响。通过进行罗非鱼养殖试验,研究培养基缓释碳源对罗非鱼养殖水体水质的影响;通过Biolog-ECO技术,研究培养基缓释条件下,对养殖水体中微生物代谢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培养基缓释条件下可有效改善罗非鱼养殖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有效降低养殖水体CODMn与叶绿素a的浓度,增加水体透明度。同时,培养基还明显增强了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能力,试验组微生物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培养基缓释对研究罗非鱼养殖水体水质和微生物代谢多样性有一定积极意义,为后续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为了找到一种快速有效的脱黏方法,提升大刺鳅人工繁育的效率,使用3种脱黏剂:黄泥浆(A)、滑石粉(B)和木瓜酶(C)对大刺鳅受精卵进行脱黏,并将木瓜酶脱黏剂设4种配方:C1、C2、C3、C4,每个脱黏剂设4个脱黏时间:15、30、45、60 s,对比分析了3种脱粘剂对大刺鳅受精卵孵化效果的影响。结果显示:A组的孵化率为30.71%±4.41%,B组的孵化率为60.18%±10.12%,虽然滑石粉的脱黏效果优于黄泥浆,但二者效果均不佳;而木瓜酶作为新的脱黏剂,实验中最高孵化率组为C3-15 s组,孵化率高达96.26%±4.61%,其次是C3-30 s组的孵化率为92.12%±3.32%。综上,选择适宜的脱黏配方和时间,可以有效提高大刺鳅受精卵的孵化率,其最佳脱黏配方为0.25% Na2SO3+0.125% L-半胱氨酸盐酸盐+0.05%木瓜酶,脱黏时间为15~30 s。
研究旨在分析饲料中添加红景天(Rhodiola rosea)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抗氧化功能及盐度骤变适应性的影响。将0、0.3、1、3 g/kg红景天分别添加到基础饲料,饲喂凡纳滨对虾28 d,然后进行低盐度(10)骤变实验,分析凡纳滨对虾血清T-AOC、GSH-Px、CAT活力及血细胞GSH-Px、CAT基因表达水平。双因素方法分析结果显示,红景天添加量和养殖与盐度骤变时间对血清GSH-Px、CAT活力和血细胞GSH-Px、CAT基因表达水平影响显著(P<0.001),且红景天添加量和养殖与盐度骤变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凡纳滨对虾T-AOC、GSH-Px、CAT活力和GSH-Px、CAT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简单效应分析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0.3 g/kg红景天时,养殖与盐度骤变时间对凡纳滨对虾血清T-AOC活力影响最小(F=2.338,P<0.001);饲料中添加0.3 g/kg红景天时,养殖与盐度骤变时间对凡纳滨对虾血清GSH-Px(F=5696.236,P<0.001)、CAT(F=0.314,P<0.001)酶活力和血细胞GSH-Px (F=0.524,P<0.001)、CAT基因表达水平(F=0.336,P<0.001)相对影响较小。饲料中添加0.3 g/kg红景天在凡纳滨对虾养殖与盐度骤变适应性中维持抗氧化防御系统的稳定状态更为合适。
为做好黄颡鱼病害早期预警预报,降低鱼病暴发风险,在对2020、2021年湖北黄颡鱼春季病害调查的基础上,对比分析了黄颡鱼病害暴发前及其发生期间天气气候变化特点,提出了病害发病等级标准及鱼病气候胁迫指数的数学计算方法,并对两者统计相关分析;采用秩和检验法、百分位阈值法等方法推算病害等级预测的气候胁迫指标。结果表明:春季降温降水等天气气候急剧变化,造成鱼塘水体低温低氧环境是黄颡鱼病害暴发的催化剂;黄颡鱼病害发生等级DG与气候胁迫指数CSI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D G = 0 . 215 · e 0 . 0251 × C S I,P<0.001);综合分析得到“溃疡综合征”轻、中、重级发生对应的气候胁迫指标CSI分别为60、80、100。为黄颡鱼春季病害的气象预测提供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