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资源·环境·生态·土壤 栏目所有文章列表

  • (按年度、期号倒序)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秸秆降解菌系对玉米秸秆发酵的影响
    杨陶阳, 萨如拉, 晔薷罕, 杨恒山, 韩烽, 吴清云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7): 45-5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603  
    摘要 + 24 )   HTML 3 )    PDF ( 1208KB )( 0 )   

    为明确秸秆降解菌系发酵秸秆效果,以秸秆堆(A)、腐熟堆肥(B)、秸秆还田土壤(C)、腐烂羊粪(D)为菌源筛选的秸秆降解菌系和生产中主推秸秆腐熟剂(E)为试材,与灭菌蒸馏水(CK1)对照,接种于玉米秸秆20℃发酵。通过测定45、52、59 d发酵物浸出液理化性质、秸秆腐熟度及微生物数量,鉴选降解效果好的发酵液;发酵液用土壤浸出液适当稀释,并水培玉米,测定幼苗农艺性状及生理指标,研究秸秆发酵进程。发酵观测期B处理滤纸酶活性和纤维素酶活性较稳定、含氮量较高、对种子发芽率无影响,其固氮菌、解钾细菌、有机无机磷细菌数大于其余处理,并显著提高幼苗株高、根长、根数、根冠比、根鲜重、叶绿素含量、根系SOD和POD活性。接种秸秆降解菌系可加快秸秆降解,增强玉米幼苗抗逆性。

    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酸性镉污染土壤修复研究
    张雨佳, 李光辉, 陈宏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7): 52-5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48  
    摘要 + 29 )   HTML 3 )    PDF ( 1341KB )( 1 )   

    耕地土壤质量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保障,本文以重庆市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分析探讨石灰和有机物料配施对镉污染土壤的影响及土壤Cd形态转化机制。结果表明:施用修复剂可提升土壤pH、有机质(OM)含量和阳离子交换量(CEC),试验中OM含量和CEC的提升能显著降低Cd活性,使Cd由酸可提取态向可氧化态、可还原态和残渣态转化。石灰配施有机物料对土壤Cd钝化效果优于石灰单施处理,其中,石灰+油枯处理表现出最佳钝化效果,有效Cd含量降幅最高达52.56%,酸可提取态Cd占比下降至35%。分析表明:细菌群落数量与Cd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试验所设置的Cd胁迫程度对土壤细菌生长产生刺激效应,修复剂施用后,各处理细菌生长曲线趋于收敛,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

    耐镉根际促生菌WYN5的分子鉴定及其对黑麦草富集镉的影响
    杜东霞, 李咏梅, 喻孟元, 王震, 许丽娟, 吴民熙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7): 59-6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11  
    摘要 + 18 )   HTML 3 )    PDF ( 1167KB )( 0 )   

    研究旨在为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提供优异菌种资源及技术支撑。以筛选的高耐镉菌株WYN5为试材,测定该菌株体外促生长能力,并通过生理生化实验,结合菌株形态及系统发育分析进行菌株鉴定;在水培试验中,当镉胁迫质量浓度为0~10 mg/L时,接种菌株WYN5均能促进黑麦草株高、根长、根部干质量和茎叶部干质量的增长,同质量浓度的镉与对照相比,WYN5处理分别提高了26.2%~28.0%、15.0%~50.7%、12.5%~66.7%和10.5%~20.8%。各处理的根部和茎叶镉含量也均呈增加趋势,同质量浓度的镉与对照相比,WYN5处理的根部镉浓度提高了25.1%~128.7%,且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茎叶部镉浓度提高了40.8%~64.9%;接种菌株WYN5能够促使黑麦草富集镉,促进镉从根部向茎叶部的转运,在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镉污染土壤中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咸水灌溉下生物炭用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和盐碱度的影响
    张宇, 冯棣, 孙小桉, 张敬敏, 祝海燕, 王志和, 亓娜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7): 75-80.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43  
    摘要 + 32 )   HTML 2 )    PDF ( 1324KB )( 0 )   

    为探究咸水灌溉下生物炭用量对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和盐碱度的影响,本试验在5.1 g/L咸水滴灌下设置3个生物炭施用量0 kg/m2 (C0)、3 kg/m2 (C3)、5 kg/m2 (C5)处理,并以使用淡水滴灌不施用生物炭为对照处理D0。在连续定位灌溉3年后取样调查了各处理0~20 cm土层不同粒径机械性团聚体含量及其土壤电导率值(EC)和pH。结果表明:(1)咸水灌溉较淡水灌溉有减少大团聚体量的趋势,与D0处理相比,C0处理5~10、3~5、2~3 mm粒径占比分别减小了10.12%、19.06%、5.78%;1~2、0.5~1、<0.5 mm粒径占比分别增加了4.1%、43.77%、75.68%;(2)生物质炭促进粒径>0.5 mm大团聚体的形成,并且生物炭施用量越大对深层土壤的大团聚体占比影响程度越大;(3)所有处理土壤团聚体不同粒径尺寸与土壤E之间均呈负相关关系;(4)施加生物炭有利于降低0~20 cm土层土壤EC,各处理土壤EC表现为C0>C5>C3。综上,咸水灌溉下施用3~5 kg/m2生物炭会促进0~20 cm土层>0.5 mm大团聚体的形成,降低土壤盐度。

    基于DEM的黑龙江省10℃界限温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张金峰, 陈农, 闫敏慧, 徐占胜, 杨宁, 高玲, 吕欣陆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7): 81-8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16  
    摘要 + 42 )   HTML 4 )    PDF ( 1649KB )( 6 )   

    本研究基于黑龙江省1991—2020年逐日气温资料,探讨了黑龙江省≥10℃界限温度初日、终日的时空变化以及≥10℃有效积温与经纬度、海拔高度之间的参数关系和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黑龙江省≥10℃有效积温与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相关性达到了极显著水平,有效积温地理计算模型模拟效果较好;研究期内≥10℃界限温度的起始日期呈提前态势,其提前趋势山地>平原,终止日期呈延后态势,其延后趋势平原>山地,初日提前和终日延后皆有利于有效积温累积;研究期内≥10℃有效积温呈增加态势,其分布具有明显地域特征,总体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由山地向平原逐渐增多态势。

    中国植稻土壤发生分类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分析
    章明奎, 麻万诸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7): 67-7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802  
    摘要 + 29 )   HTML 3 )    PDF ( 1059KB )( 2 )   

    植稻土壤是中国最为重要的农业土壤,它是被人类用于水稻生产、通过长期水耕熟化形成了具有特定土壤剖面特征的一类土壤。中国目前的“中国土壤分类系统”与“中国土壤系统分类”等2个土壤分类系统中都把其作为独立的土壤类型,分别称为水稻土和水耕人为土。该类土壤是周期性灌溉、排水、施肥、耕耘、轮作下逐步形成的,其主要的成土过程包括周期性的氧化还原交替与铁锰淋淀、盐基淋溶与复盐基作用和强烈的有机碳的固定与积累作用。当前对这类土壤的定量化研究已逐渐完善,对其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与特点及其受地形、成土母质的影响也有较为深入的了解。但有关这类土壤中氧化铁垂直分异的机理、某些土壤类别的设置、土壤定量鉴定标准、田间调查制图技术及因利用方式改变引起的土壤类型演化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农业生物多样性研究进展:可持续农业背景下的功能、评价、管理和保护
    宋英杰, 龙春林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4): 69-7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47  
    摘要 + 48 )   HTML 0 )    PDF ( 1167KB )( 9 )   

    农业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的粮食安全、农业生态系统安全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中国拥有极为丰富的农业生物多样性,在其研究和保护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概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的功能、评价方法、影响因素、社会网络管理及保护方法,阐述了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对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政策、措施及成效进行了回顾,指出中国农业生物多样性面临的挑战和不足,并为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出了5个方面的建议。

    克东县2000—2020年植被覆盖变化分析
    王嘉浩, 肖洋, 张瑞豪, 王艳, 牛羽萱, 贺旭杨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4): 77-8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50  
    摘要 + 47 )   HTML 1 )    PDF ( 1680KB )( 15 )   

    植被覆盖度既是量化植物群落覆盖地表状况的指标参数,也是开展遥感物理模型定量研究的基本参数,植被覆盖度的变化状况反映了地区生态环境变化情况。本研究将克东县作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20年GlobeLand30及Landsat遥感数据集,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叠加分析等方法,对植被覆盖度的演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耕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类型从耕地>草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其他土地>特殊用地向着耕地>草地>林地>建设用地>特殊用地>水域>其他土地进行发展;(2)植被覆盖类型从以较低覆盖度为主导向着较高覆盖度推进,整体上呈现从低到高的发展趋势;(3)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其他土地的植被覆盖度呈增长态势,林地保持不变,特殊用地呈下降趋势。总体上,克东县2000—2020年植被生长状况良好,植被覆盖类型从低覆盖度向着高覆盖度发展,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呈发展态势。

    金钱草—水稻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练瀚, 韩蓉蓉, 杨小玉, 唐祥友, 张兴翠, 胡开治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4): 84-8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26  
    摘要 + 49 )   HTML 2 )    PDF ( 1630KB )( 9 )   

    通过分析金钱草—水稻水旱轮作模式对金钱草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为中药金钱草的高效、高产栽培和持续种植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金钱草—水稻轮作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差异。结果表明:土壤细菌OTU数量在金钱草水稻轮作前后无显著差异,真菌OUT数量显著减少;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在轮作前后无显著性变化,真菌多样性无显著性变化,但丰富度显著降低。在门水平上,供试土壤共检测出22个细菌门,包括变形菌门、酸杆菌门、放线菌门等,共检测出8个真菌门,主要有子囊菌门、担子菌门、被孢霉门和罗泽洛菌门等;除酸杆菌门相对丰富度在水稻轮作后显著增加外,其他细菌门和真菌门相对丰富度都呈现减少趋势。金钱草-水稻轮种能减少土壤微生物相对丰富度,特别是真菌的相对丰富度显著减少,作物连作过程会使土壤微生物动态演替表现出真菌数量增加的趋势,以期为进一步研究金钱草连续种植下的连作障碍和降低病害研究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中国粮食主产区低温灾害变化趋势和变化周期的研究
    田志会, 牟东明, 李光, 李晓雪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4): 90-9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48  
    摘要 + 51 )   HTML 1 )    PDF ( 1230KB )( 14 )   

    基于粮食主产区1971—2016年低温灾害农作物受灾率,采用Mann-Kendall (M-K)趋势检验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以及经验模态分解法(EMD)对中国粮食主产区低温灾害变化趋势和变化周期进行分析,以期为降低粮食主产区低温灾害风险及灾害损失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低温灾害农作物受灾率增加趋势显著的省份包括:湖南、湖北、江西、四川、安徽、河南和山东省。(2)低温灾害农作物受灾率突变时间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90年代初期及90年代末期,增加趋势显著期主要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21世纪初期。(3)低温灾害的发生表现为准3年、准6年、准11年和准24年周期,但主要是以准3年为波动周期。

    基于关键气象因子的湘西烤烟产量预报模型构建
    何娜, 范雨娴, 袁小康, 张明发, 张胜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4): 96-10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94  
    摘要 + 50 )   HTML 0 )    PDF ( 1233KB )( 10 )   

    构建湘西州主栽烤烟品种的产量预报模型,为烤烟生产决策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9—2021年湘西中海拔地区2个主栽烤烟品种‘云烟87’和‘湘烟7号’的田间实测产量资料和平行气象观测资料,将产量资料与不同生育期气象因子作相关分析,找出影响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再将产量与关键气象因子作逐步回归,最终建立产量预测模型,并用独立资料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影响‘云烟87’烤烟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是旺长—成熟期平均相对湿度、成熟期50 d内干旱日数、旺长后51~60 d降水量等,而影响‘湘烟7号’烤烟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成熟期50 d内干旱日数、旺长—成熟期≥13℃有效积温、移栽后61~70 d平均温度等。‘云烟87’产量预报模型的回代检验和预报检验的准确率分别为94.6%、97.5%,‘湘烟7号’产量预报模型的回代检验和预报检验的准确率分别为96.7%、89.6%。

    哈茨木霉在植物应用上的研究进展
    李婷, 王洪旭, 崔广禄, 石颜通, 聂青, 王志平, 曲明山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1): 57-6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652  
    摘要 + 60 )   HTML 0 )    PDF ( 1140KB )( 32 )   

    哈茨木霉是生物菌剂中的一种,在木霉菌中应用较为广泛,是一种具有多种价值的真菌。随着哈茨木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哈茨木霉在植物中的不同作用受到了广泛关注。文章概述了哈茨木霉的生物防治机制,包括抗生、诱导抗性和竞争等作用,以及哈茨木霉在生物防治、促进植物生长、提升品质、耐盐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阐述了目前哈茨木霉在植物多方面的应用中还有很多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最后展望了绿色农业背景下哈茨木霉在植物上的应用前景,并指出哈茨木霉今后的研究方向,以期在生产中更合理更安全的利用哈茨木霉。

    低温秸秆降解复合菌系分离及菌株鉴定
    吴清云, 萨如拉, 杨恒山, 杨陶阳, 王涛, 雷梓莉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1): 62-6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68  
    摘要 + 55 )   HTML 1 )    PDF ( 1516KB )( 7 )   

    为内蒙古冷凉地区秸秆促熟还田提供优良微生物菌剂,需要明确低温秸秆降解复合菌系菌种组成。以15℃实验室条件下能降解玉米秸秆的复合菌系-8号为材料,采用选择性培养基-羧甲基纤维素钠固体培养基分离获得单菌株,并从菌株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细菌16S rRNA、真菌ITS rDNA和ß-tubulin基因序列分析方法对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8号菌系用羧甲基纤维素钠固体培养基分离到真菌8-F和细菌8-B。8-F菌落为粉白色、毡绒状、革兰氏阴性,菌丝经常缠绕成绳状,分生孢子梗呈树状或葡萄穗状分枝、直径1.5~2.0 μm,分生孢子顶生或间生、倒梨状、大小2.5~4.5×2.0~3.0 μm,其ITS r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数据系统比对可知,与Geomyces sp.具有99%的同源性;根据以上特点鉴定为Geomyces pannorum。8-B菌细胞杆状、革兰氏阴性、不生孢,菌落呈浅黄色、不规则形状,能产10种酶、能利用37种碳源,其16S rDNA序列与Stenotrophomonas humi的同源性为99.71%,根据以上特点鉴定为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 sp.)。在低温(15℃)实验室条件下能降解玉米秸秆的复合菌系优势菌种是Geomyces pannorum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复配材料对中南地区冶炼厂周边镉铅复合污染土壤的影响
    邓林, 戴青云, 和君强, 桂娟, 周金泉, 符云聪, 刘代欢, 黎红亮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1): 68-74.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695  
    摘要 + 46 )   HTML 1 )    PDF ( 1205KB )( 7 )   

    研究旨在探讨中南地区冶炼厂周边土壤镉铅复合污染问题,降低冶炼厂周边土壤污染风险。通过筛选3种复配钝化材料,进行土培试验模拟,探讨复配材料对株洲冶炼厂周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钝化效果。结果显示:相同试验条件下,通过3种(C1、C2、C3)钝化材料处理后的土壤浸出溶液中镉、铅浓度均未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 Ⅳ类标准,可溶性土壤重金属含量符合环境质量标准。从3种材料对湖南株洲冶炼厂周边土壤镉和铅第7、15、30天的钝化效果看,添加1.0%的C1(黏土矿物+TMT)材料钝化镉铅效果最好,酸浸态镉含量降低率最高达到了97.02%,酸浸态铅含量降低率最高达到99.37%。C1钝化材料对土壤中镉铅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可交换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慢慢向残渣态转移,大大降低了镉铅向周边环境迁移转化的能力,减少了中南地区冶炼厂周边镉铅环境污染的风险。该试验筛选出了镉铅复合污染土壤钝化材料,为解决中南地区冶炼厂周边污染治理的提供了参考。

    青藏高原西部耕地土壤质量现状评价
    徐涛, 石卫刚, 刘扩龙, 徐晓飞, 范佳雪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1): 75-8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29  
    摘要 + 62 )   HTML 0 )    PDF ( 1615KB )( 13 )   

    为科学评价青藏高原西部耕地土壤环境,因地制宜提高耕地质量,以阿里地区西部四县(普兰县、札达县、噶尔县、日土县)为研究区域,分析耕地土壤肥力(有机质、全氮、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等)及重金属(As、Hg、Cr、Pb、Cd)污染情况。采用标准对比法、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耕地土壤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耕地土壤综合肥力指数1.74,属三级水平,肥力一般,土壤缺乏有机质和全氮,磷和钾含量丰富,中、微量元素含量相对丰富但缺乏有效锌和有效钼。区域耕地土壤综合污染评价指数0.71,达警戒线,污染主要集中在普兰县和噶尔县域内。与重金属风险管控值对比,As超标率高达27.5%,Cr超标率达2.5%;与青藏高原背景值对比Cd超标高达95%。综合分析,日土县域内耕地土壤肥沃且无污染,可作为重点耕地种植发展区,在耕种过程中重点注意补充有机质和氮素以保证作物生长;需要关注普兰县域内As污染情况,以保证食品安全。

    土壤消毒对温室土传病害和连作茶菊的影响
    王艳平, 李萍, 王维瑞, 高飞, 王睿, 范珊珊, 时祥云, 吴文强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1): 83-8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25  
    摘要 + 52 )   HTML 1 )    PDF ( 1246KB )( 7 )   

    为探讨土壤消毒对北京山区茶菊连作障碍防治效果,母株栽培前设常规对照(CK)和氯化苦熏蒸土壤消毒(Pic)2个处理,比较2种处理对温室土传病害和茶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土壤消毒处理母株移栽前和采穗期疫霉菌属和线虫的抑制率均达85%以上,插穗采收量显著提高31.47%,茶菊产量、总黄酮含量和绿原酸含量分别提高20.43%、10.14%和18.02%。土壤消毒可显著降低温室土传病害发生,提高插穗采收量,促进茶菊生长,提高茶菊产量,改善茶菊品质,可为北京山区茶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土壤改良剂(CMC)在新垦耕地土壤改良中的应用
    李婷, 朱立安, 林梓, 邵社刚, 倪栋, 林兰稳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1): 88-93.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601  
    摘要 + 52 )   HTML 1 )    PDF ( 1157KB )( 10 )   

    比较高分子材料不同施用量对新垦耕地土壤的培肥效果,可为促进新垦耕地快速熟化提供科学依据。以狗牙根为供试作物,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羧甲基纤维素钠(Sodium carboxymethyl cellulose,CMC)施用量(0.04%、0.08%、0.12%、0.16%、0.20%)与蚯蚓粪、复合生物菌剂混施对新垦耕地狗牙根生长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施用量CMC配合施肥处理下,狗牙根地上部和根系生物量均显著增加,是CK处理的33.8~37.5、5.0~5.9倍,根冠比显著降低84.1%~86.3%,以0.16% CMC处理狗牙根生物量最高;施用CMC处理土壤养分含量有显著影响,土壤有机质、全磷含量在0.16% CMC处理下为最大值,较CK处理分别显著增加187.9%、19.2%;土壤>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显著增加24.2%~138.9%,以0.20% CMC处理为最大值。综合而言,以0.16% CMC施用量对狗牙根生长的促生作用和土壤有机质、全磷含量的培肥作用最佳,以0.20% CMC施用量对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改良作用最好。

    地块尺度下青海省都兰县耕地土壤养分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杜健, 潘雪, 武均, 蔡立群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1): 94-10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637  
    摘要 + 57 )   HTML 0 )    PDF ( 1785KB )( 16 )   

    对青海省都兰县耕地土壤pH和6种养分指标(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进一步分析其空间聚集和孤立情况。以此研究结果为理论依据,以期提高都兰县农田土壤肥料利用率,实现精准农业奠定基础。经野外采样后依据NY/T 1121等现行有效标准开展土壤样品检测工作。将全域型空间自相关和局域型空间自相关相结合,分析研究区耕地土壤各指标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聚集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耕地土壤pH、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的平均值分别为8.12、17.90 g/kg、19.00 mg/kg、123.00 mg/kg、0.80 g/kg、0.80 g/kg、17.85 g/kg。全域型空间自相关在Inverse_Distance权重下,pH、有机质、全磷、全钾为空间正自相关;速效磷、速效钾和全氮为空间负自相关。Contiguity_Edges_Only和Contiguity_Edges_Coeners权重下的分析结果相同,pH、有机质、速效钾、全氮、全磷、全钾呈空间正自相关;速效磷呈空间负自相关。局域型空间自相关通过LISA聚集图,直观地得到研究区耕地土壤不同指标含量分布的聚集区和孤立区的具体位置。海拔高度与速效磷、速效钾、全氮、全磷和全钾呈负相关;坡度与速效磷、全氮和全磷呈负相关;坡向对研究区耕地土壤养分空间格局影响相对较小。全域型空间自相关分析选择不同的空间权重,对分析结果的影响较大。经局域型空间自相关分析,全氮、全磷和全钾的低含量区分布在都兰县东部的察乌苏镇和夏日哈镇,即出现了“低—低”聚集区,“高—高”聚集区出现在都兰县中部的巴隆乡和香日德镇;有机质在都兰县东部的察乌苏镇和夏日哈镇的含量较高,出现了“高—高”聚集区,“低—低”聚集区出现在宗加镇。不同地形因子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存在明显的差异。

    烟台市典型县域土壤pH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
    李煜婧, 夏紫祎, 申桐, 王斐, 郑磊, 周建利, 张强, 孙楠, 徐明岗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21): 103-10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672  
    摘要 + 56 )   HTML 1 )    PDF ( 1304KB )( 9 )   

    研究烟台市典型县域耕地土壤pH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耕地质量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以栖霞市和蓬莱区为研究对象,2010年用网格法采集耕层土壤样品,分析土壤pH、交换性钙、交换性镁等基本性质,与第二次土壤普查(1984年)数据进行对比分析,采用地统计学法分析不同类型土壤pH的时空演变特征并比较不同级别土壤pH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984—2010年25年来,烟台市土壤pH呈下降趋势,褐土和潮土pH下降幅度均约10%,棕壤约6%。随时间推移,烟台市土壤pH块金效应升高,空间自相关性减弱,受到随机因素影响的程度增大。烟台市北部及东部边缘等地土壤pH较高,酸化不明显;西南部地区土壤pH较低,酸化严重。与1984年相比,2010年pH≤6.00的耕地占比由5.8%增加至48.8%;pH>6.00的耕地占比则由94.2%下降至51.2%。栖霞市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随pH升高先上升后下降;蓬莱区土壤交换性钙、镁含量与pH呈显著正相关。烟台市耕地土壤呈现酸化的趋势,气候和施肥等是影响该区域耕地土壤酸化的主要因素。

    不同杀青方式对伴矿景天秸秆干化的影响研究
    刘书洪, 陈锦, 蒋慧丹, 胡志鑫, 贺爱国, 戴艳娇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18): 61-6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551  
    摘要 + 59 )   HTML 2 )    PDF ( 1212KB )( 14 )   

    为探究伴矿景天秸秆快速干化的方法,通过翻炒杀青、蒸汽杀青、微波杀青和直接阴干4种秸秆处理方式,对离田伴矿景天秸秆的失水速率、失水比例、失水量、含水率及镉(Cd)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直接阴干的秸秆相比,经杀青的秸秆失水速率、失水比例、失水量均较高,最终含水率较低。杀青结束后阴干初期,经翻炒杀青的秸秆失水速率、失水比例、失水量显著高于蒸汽杀青和微波杀青;阴干过程中,经翻炒杀青的秸秆含水率降至70%以下耗时最短仅需120 h,而经蒸汽杀青和微波杀青的秸秆含水率降至70%以下分别需180 h和216 h;阴干结束时,经蒸汽杀青和翻炒杀青的秸秆失水量最多,分别为459.40 g和459.80 g,并且不同杀青方式不会对秸秆Cd萃取总量造成显著影响。对伴矿景天离田秸秆进行杀青处理可以缩短干化周期且不会对秸秆Cd萃取总量造成显著影响;其中翻炒杀青可加速水分逸散,缩短含水率降至70%以下所耗时长,更符合转运、焚烧或其他后端处置措施的要求,该研究为超积累植物工程修复应用的产后处置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和技术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