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
笔者从高效生态农业的提出、内涵、特征、原理、模式、技术等6个方面,对高效生态农业的理论与实践进展进行了全面、系统地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1)高效生态农业是1991年在国内首先提出;(2)高效生态农业突出强调“高效”、“生态”、“结合”;(3)高效生态农业具有生物多、环境佳、结构良、功能强、质量优、效益高、低排放、可持续的特征;(4)高效生态农业增产增效的原理在于充分用地、立体用光、超额用季、多层用水、高效用肥、共生互补、生态减灾、循环利用;(5)高效生态农业的典型模式有立体利用型、生物共生型、多业结合型、产业延伸型、科技带动型、环境整治型、资源再生型、休闲观光型;(6)高效生态农业的关键技术有资源节约技术、水肥调控技术、生物养地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综合利用技术、水土保持技术、结构调整技术、能源开发技术、流域治理技术、现代高新技术。
对呼和浩特市小井沟生态园区的药用花卉植物的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在野生花卉植物中具药用价值的有53科、143属、253种,其中,菊科种类最多,共19属36种,占总种数的14.22%,其次是豆科12属,28种,占总种数的11.06%;其中清热药中所含的科数最多,共19科71种,占总数的28.06%;蒙医专用植物5科6种,占2.37%;并提出了保护及利用的途径。
针对不同生态区水热资源紧缺,风灾倒伏频发、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以‘京X005’为母本、‘京27’为父本进行杂交培育成玉米新品种‘MC278’。该品种在吉林、河北等地接种表明,对小斑病、弯孢病、矮花叶病、丝黑穗病、茎腐病的抗性较强,易感染大斑病,中抗吉林地区玉米螟。在北京、内蒙等地不同年度的区试中,‘MC278’籽粒产量显著高于‘郑单958’(CK),产量最高达16166 kg/hm2,平均产量增幅达8.3%;‘MC278’的粗蛋白质、粗淀粉、赖氨酸含量显著高于‘郑单958’。2019年河北、山西、内蒙等地生产中,产量均高于12804 kg/hm2,产量最高达14283 kg/hm2;‘MC278’配套适宜播期、密度、水肥和病虫害防治等田间管理措施及收获技术。2019年通过国家审定(国审玉20190030),种植区域包括安徽、山西、山东等15个省级区域。
笔者概述了天津市现代设施农业发展状况及农业生态补偿配套政策措施。针对集约化设施农业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借鉴欧盟环境友好型先进技术措施及政策管理成功经验,在中欧、中德国际合作项目示范进展及示范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天津市设施农业生态补偿研究,结合沿海都市设施农业特点,制定天津市农业生态补偿规划,设立设施农业生态补偿专项资(基)金;完善设施农业生态补偿的技术支撑体系;建立沿海都市设施农业生态补偿监督评估体系;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设施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政策建议,为天津市地方政府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为保护岷江地区生物多样性,恢复退化的植被本底资源尤为关键。笔者按岷江源区河谷植被退化梯度及流域-海拔梯度,设置“U”或“M”型临时观测样带,并采用样方法对乔木、灌木及草本进行详细调查。结果表明:(1)沿岷江源区河谷(流域-海拔梯度)剖面线设置“U”或“M”形样带3条,对植被和环境因子进行调查,共计73个样方316个物种,创建样地-物种数据库,运用DCA和DCCA排序及多元回归方法,得出DCA排序在AX1轴上,海拔由上到下逐渐增高,植被沿海拔分布的梯度格局得到很好地体现,在山体中部,植被结构出现多层,乔木种多为岷江冷杉和云杉及少量白桦。(2)用DCA分析法对岷江源区73个样方内316种植物进行排序分析,计算各群系DCA排序轴的平均值,结合前文DCA排序结果,即DCA排序轴反映的生态梯度关系及植物生理特征和生态适应性特点,得到岷江源区植被群系的演替关系为:云杉、冷杉针叶林—鲜卑花和绣线菊灌丛—锦鸡儿和小檗灌丛—白茅草甸。(3)在满足垂直分布规律的条件下,为植被不同生长型选择恢复的目标群落及物种,结果如下:①亚高山针叶林带:岷江冷杉+(峨眉蔷薇+金背杜鹃+冰川茶镳子)+(细弱草莓+东方草莓+丝叶苔草),云杉+(峨眉蔷薇+窄叶鲜卑花+沙柳)+(细弱草莓+丝叶苔草+陕甘蓼+东方草莓);②高山灌丛带:高山柳+披针苔草,窄叶鲜卑花+洽草,高山绣线菊+丝叶苔草,甘青锦鸡儿+密生苔草;③高山草甸群落:白茅草甸,丝叶苔草草甸。在植被恢复期,应该大力发展乔灌草的多层次、多物种、多结构的混交群落结构,提高植被抵御外界破坏的综合能力,同时施以各种工程措施,使得岷江源区生态系统得到逐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