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国农学通报》,

专题

  • 图片丢失啦 油料作物

    以《中国农学通报》《农学学报》刊载有关油菜、大豆、花生、芝麻、向日葵、胡麻及其它特种油料作物的品种资源、遗传育种、栽培生理、土肥植保、综合加工利用以及品质测试技术等方面的首创性研究论文、综述等组成本专题,以便读者阅读、下载和订阅(按Email Alert订阅。目前我们已经开通免费Alert服务,用户可按自己的需求免费获取最新目录

    默认 最新文章 浏览次数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硫素水平对大豆叶片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王小竟, 李永平, 宋爽, 周琦, 王鑫, 董守坤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2): 113-118.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720  
    摘要 + 27 )   HTML 0 )    PDF ( 1159KB )( 10 )   

    为了探究不同的硫素水平对大豆苗期和花期叶片碳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以大豆品种‘来豆2号’和‘合丰55号’为试材,用浇灌营养液的方法测大豆苗期和花期叶片碳代谢关键酶活性的数据。‘来豆2号’和‘合丰55号’的GOGAT和SS酶活性在160 mg/L处理下达最大值;‘来豆2号’GS酶活性在160 mg/L处理下酶活性峰值最强,‘合丰55号’苗期峰值是260 mg/L处理下达最大值,花期峰值是硫营养最低的20 mg/L处理下;‘来豆2号’SPS酶活性在40 mg/L处理下达最大值,而‘合丰55号’苗期峰值是硫营养较高的80 mg/L处理,花期峰值是硫素水平最高的260 mg/L处理。结果表明,谷氨酸合成酶(GOGAT)、谷氨酰胺合成酶(GS)、蔗糖磷酸合成酶(SPS)和蔗糖合成酶(SS)的开花期酶活性显著大于苗期,品种间呈相同规律。

    寒地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游离氨基酸组分分析
    樊超, 毕影东, 刘淼, 李炜, 刘建新, 杨光, 梁文卫, 邸树峰, 唐立郦, 来永才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2): 134-14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27  
    摘要 + 31 )   HTML 1 )    PDF ( 1907KB )( 6 )   

    旨在对采集自黑龙江省各地区的寒地野生大豆种质资源游离氨基酸组分进行深入分析。以153份寒地野生大豆为试材,利用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进行了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测定,并对测定结果进行了系统分析比较。结果表明:17种游离氨基酸中,甲硫氨酸变异幅度最大,变异系数为0.469,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为2.069 mg/g,其中精氨酸含量最高,为0.894 mg/g。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与总游离氨基酸含量之间均为正相关,大部分游离氨基酸之间表现为正相关,仅天冬氨酸与苯丙氨酸以及丝氨酸与精氨酸之间表现为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的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5.15%,第1、2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26.47%和20.55%。以第1、2主成分作图可知,北部地区资源和中南部地区资源之间差异较大,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资源之间差异较小。该研究明确了寒地野生大豆中17种游离氨基酸含量变异情况和组分之间的相关性,明确了不同来源地对游离氨基酸含量和组分的影响,为大豆育种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不同微肥对甘蓝型油菜产量与生理指标影响的研究
    赵培栋, 张维, 刘迎霞, 张振乾
    农学学报    2024, 14 (4): 21-25.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108  
    摘要 + 22 )   HTML 2 )    PDF ( 1234KB )( 15 )   

    油菜是中国第一大自产植物油源,对于保障中国食用油安全十分重要,但当前油菜自给率严重不足,因而急需采用高产高效栽培措施提高产量,当前的研究多集中于氮磷钾等传统肥料,微肥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帆鸣1号’为试验材料,测定了不同微肥条件下的全生育期的生理生化指标以及产量性状,并两两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5~6叶期—叶中的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和花期—花中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大于0.8,说明相关性较高,可用与产量预测。5~6叶期—叶中的POD、CAT活性和花期—花中的SOD活性大于0.8且花期—花中叶绿素含量大于0.9时的施肥条件可提高产量。本研究结果为筛选适宜油菜生长的微肥和高产栽培提供了参考。

    淄博地区适宜与玉米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初报
    刘蔚霞, 路笃旭, 卢振宇, 张超, 翟吉庆, 翟乃家, 王光明
    农学学报    2024, 14 (4): 7-13.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73  
    摘要 + 225 )   HTML 2 )    PDF ( 1344KB )( 18 )   

    为了推动淄博市玉米产业健康稳定发展,调整优化种植结构,丰富多元化种植模式,实现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本研究通过分析相同玉米品种与不同大豆品种间作的综合性状表现,初步筛选出适宜当地间作种植的大豆品种。结果表明,在同一气象环境条件下,间作模式下玉米大斑病、黑粉病发病等级较轻,其他性状差别不大;‘荷豆23’、‘荷豆12’和‘齐黄34’等中早熟耐荫大豆品种生育期较其他品种短1~3 d,对点蜂缘蝽抗性强,主茎高度、节数和底荚高度适中且稳定,单株粒重较其他品种高0.53~1.72 g,产量分别较其他品种高88.81~214.59 kg/hm2。综合来看,‘荷豆23’、‘荷豆12’和‘齐黄34’等品种适宜用于淄博地区玉米大豆间作种植。

    甘蓝型油菜蚜虫发生规律及抗蚜种质的筛选
    张玉松, 赵凯琴, 罗延青, 燕林祥, 李西桐, 张云云, 符明联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0): 120-12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34  
    摘要 + 34 )   HTML 2 )    PDF ( 1194KB )( 19 )   

    筛选抗蚜种质资源,为油菜抗蚜育种提供亲本。自然感蚜条件下,在云南罗平与泸西两地利用蚜情指数对18份油菜品种进行抗蚜性鉴定,分析蚜虫的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蚜虫发生盛期出现在花期至成熟期之间,温和干燥的气候利于蚜虫的生长繁殖。泸西点的发生盛期较罗平点早。相关性分析显示,蚜情指数与油菜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呈负相关,且与千粒重和单株产量相关达到显著水平,发生蚜害会造成油菜4.97%~79.69%的产量损失。从18份材料中筛选出5份抗蚜品种、13份感蚜品种。其中‘云油杂28号’和‘云油杂18号’表现为高抗,可作为油菜抗蚜育种的基础材料。

    甘蓝型油菜高亚麻酸CMS的快速选育方法及效果研究
    张耀文, 董育红, 关周博, 韦世豪, 李殿荣, 李少钦, 梁峰志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9): 30-3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32  
    摘要 + 51 )   HTML 4 )    PDF ( 3502KB )( 18 )   

    为了加速甘蓝型油菜高亚麻酸杂交育种进程。以高亚麻酸油菜种质为试验材料,采用快速选育方法进行油菜高亚麻酸CMS及保持系的选育。结果表明:选育周期从5~6年缩短为4年,亚麻酸含量由11.85%提升至16.96%,含油量由45.0%提升至48.8%,单株亚麻酸产出量由0.98 g提升至1.53 g。与原CMS(陕6A)相比,“YM-1A”的含油量、单株产量、亚麻酸含量、异交结实系数、单株亚麻酸产量分别提高8.45%、4.49%、59.43%、12.8%、80.65%;而自交结实系数降低56.86%。因不育性、农艺、品质等性状显著提高,YM-1A在甘蓝型油菜高亚麻酸杂交育种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

    不同厚度PE地膜覆盖春花生应用效果评价
    张相松, 房晓燕, 于天一, 李荣, 吴夫坤, 姜峰, 王献杰
    农学学报    2024, 14 (3): 58-6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94  
    摘要 + 25 )   HTML 4 )    PDF ( 1303KB )( 14 )   

    为探明不同厚度PE地膜覆盖春花生的应用效果,以裸地作对照,研究0.004、0.008、0.010、0.015 mm等4种不同厚度PE地膜的增温、保墒、残膜回收率及对春花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覆膜处理可使膜下10 cm土壤平均温度提高1.41~2.58℃,有效增加花生生育期内积温;与裸地相比,覆盖0.004~0.01 mm地膜处理花生增产8.78%~9.92%,0.015 mm地膜处理则减产6.20%;覆盖0.004~0.01 mm地膜处理花生总果数约120个/穴,明显高于裸地对照和0.015 mm地膜处理;与0.004 mm地膜处理相比,0.008、0.01、0.015 mm地膜处理有效果针占比分别下降9.97%、11.51%和25.49%,饱果率则从46.38%提高到65.52%。标准地膜对花生下针有一定影响,可采取加大破膜孔径和提高膜上种行覆土质量等措施,促进花生下针。应用标准地膜从源头上提高了废旧地膜的可回收性;通过挖掘式条铺机收获花生,90%以上地膜可被花生秧夹带离田,再利用除膜揉切机对秧膜进行分离,实现花生秧膜的回收利用。

    种植密度对胡麻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
    杨治伟, 钱爱萍, 张炜, 曹秀霞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8): 1-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91  
    摘要 + 125 )   HTML 13 )    PDF ( 1341KB )( 52 )   

    为了探索种植密度对胡麻抗倒性和产量的影响,以宁南山区水浇地大面积种植的胡麻品种‘宁亚21号’为材料,通过设置30×105、45×105、60×105、75×105株/hm2共4个种植密度,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下胡麻抗倒性和产量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升高,茎秆抗折力、茎粗、茎壁厚度和木质素含量、有效结果数和单株产量逐渐降低,产量先升高后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茎秆抗折力与茎粗、茎壁厚度、冠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木质素含量和倒伏率呈显著负相关。综合考虑增产增效,抗倒伏效果好、产量相对稳定,推荐宁南山区水浇地‘宁亚21号’的种植密度为45×105株/hm2

    芝麻茎点枯病综合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肖鸿勇, 王丽红, 阴长发, 黄建华, 陈洪凡, 兰波, 杨迎青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8): 119-1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294  
    摘要 + 48 )   HTML 2 )    PDF ( 1606KB )( 12 )   

    介绍了芝麻茎点枯病的病原菌和发病症状;从发生条件、传播途径及流行时间和气候条件与发病的关系等方面阐述了芝麻茎点枯病的流行规律;从选用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和合理轮作等方面介绍了芝麻茎点枯病的农业防治措施;从种子处理、土壤消毒、杀菌剂对病菌抑制作用测定和农药防治等方面介绍了主要药剂防治措施。认为对芝麻茎点枯病的防治,应在以选用抗病品种、科学管理、合理轮作等农业防治措施的基础上,适时采取土壤消毒、种子处理、农药喷施等药剂防治措施的综合防控模式,既能较好地控制病害的发展,又能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求。

    河套灌区向日葵菌核病发生等级预报
    刘伟, 王慧敏, 孔德胤, 苏元红, 包佳婧, 孔鸣川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8): 140-14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33  
    摘要 + 52 )   HTML 2 )    PDF ( 1334KB )( 15 )   

    根据2000—2021年河套地区向日葵菌核病中心菌株的出现期、始盛期和发生程度和同期的气象资料,分析了向日葵菌核病发生周期和程度与气象条件的相关性,并建立了相应的预测方程。结果表明,温度和湿度是影响菌核病发生的关键因素。降水量、平均风速和日照时数对菌核病的发生时间和程度也有重要影响。通过逐步回归建立3个预测模型,均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历史数据拟合效果较好,2021年的测试结果较好,2022年投入实际业务运行。

    花生与绿肥轮作对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
    于淑慧, 朱国梁, 牟小翎, 董浩, 史桂芳, 郑铮, 张卫建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8): 74-7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340  
    摘要 + 67 )   HTML 4 )    PDF ( 1356KB )( 10 )   

    探讨在冬春裸地上种植绿肥对后茬作物春花生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的影响,为山东地区春花生等冬闲田建立一种合理的轮作方式提供理论依据。在田间试验条件下,设置了春花生—冬闲田、夏花生—冬小麦、春花生—二月兰和春花生—毛叶苕子4种轮作处理。结果表明:种植二月兰和毛叶苕子绿肥作物,可促进后茬作物花生氮磷钾养分增加,二月兰增加程度高于毛叶苕子。种植二月兰和毛叶苕子绿肥作物,可提高后茬作物花生土壤含水量和土壤肥力,在0~20 cm土层中,2021年,与春花生—冬闲田相比,春花生—二月兰、春花生—毛叶苕子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升高了4.70%、6.14%,在20~40、40~60 cm土层中也表现出相似趋势,2022年与2021年相比,表现出相似规律;与春花生—冬闲田相比,春花生—二月兰处理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平均增加了5.71%、8.98%、7.22%和7.72%,春花生—毛叶苕子处理有机质、碱解氮含量平均增加了4.54%、14.91%。可以利用春花生种植期间的冬春裸地种植一季冬绿肥,促进后茬作物养分积累量增加,改善土壤肥力。

    甘蓝型油菜‘秦优1618’的抗倒特性研究
    张忠鑫, 王学芳, 张耀文, 关周博, 董育红, 郑磊, 杨莉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6): 48-5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459  
    摘要 + 63 )   HTML 3 )    PDF ( 1159KB )( 20 )   

    为更好地创制、选育抗倒性油菜新种质及新品种提供理论参考。以‘秦优1618’和‘秦优7号’(CK)为试验材料,从茎秆特性、株型结构、根系性状等方面综合解析‘秦优1618’的强抗倒特性。结果表明:‘秦优1618’成熟期茎秆木质素含量(20.35%)、粗纤维素含量(28.19%)、主茎平均抗折力(95.99 N/mm2)均极显著高于CK,穿刺强度(83.1 N/cm2)显著高于CK,特别是其主茎中上部位(60~80 cm)的抗折力优势明显;同时具有较合理的株型结构和较发达的根系:株高适宜(168.5 cm,较CK低11.6 cm)、分枝部位较低(64.2 cm,较CK低9.9 cm)、分枝数较多(7.2枝)、茎秆实心率高、主花序较长、角果数较多;终花期时其根茎粗与CK差异显著。‘秦优1618’在上述各方面都有较突出的抗倒性表现,综合考量植株茎秆特性、株型结构、根系性状等指标而非单一指标,是选育抗倒性油菜新品种的重要方向。

    油菜抗根肿病品种在云南省西南发病区的田间评价
    赵凯琴, 张立帆, 张云云, 刘珏, 罗佳杰, 杨兆春, 罗延青
    农学学报    2024, 14 (2): 16-22.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61  
    摘要 + 51 )   HTML 0 )    PDF ( 1246KB )( 17 )   

    通过明确‘华双5R’和‘华油杂62R’2个抗根肿病油菜品种的田间抗性、农艺性状和产量情况,为油菜根肿病重发区筛选出优良的抗病品种。本研究在云南省西南地区的腾冲市、梁河县和临翔县3个油菜根肿病病区进行田间试验,采用本课题组研发品种和当地主推品种作为对照。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华双5R’和‘华油杂62R’在3个试验点均能正常成熟安全越冬,生育期176~199 d,各生育期表现整齐一致;‘华双5R’和‘华油杂62R’在腾冲和梁河点对油菜根肿病表现为高度抗病,在临翔点表现为抗病;‘华双5R’和‘华油杂62R’在3个试验点的农艺性状良好;‘华双5R’的产量在3个试验点与7个对照品种相比,比梁河点的‘云油杂12号’减产2.71%,与腾冲点的‘云油杂12号’和‘杂1256’、梁河点的‘云油杂15’和‘花油8号’、临翔点的‘云油杂12号’和‘德油1号’相比增产幅度为7.49%~56.83%;‘华油杂62R’的产量在3个试验点与7个对照品种相比,比梁河点的‘云油杂12号’减产5.76%,比临翔点的‘德油1号’减产4.61%,与腾冲点的‘云油杂12号’和‘杂1256’、梁河点的‘云油杂15’和‘花油8号’、临翔点的‘云油杂12号’相比增产幅度为4.12%~51.90%。‘华双5R’和‘华油杂62R’在3个试验点均能正常成熟,生育期176~199 d,对根肿病表现出较强抗性,同时农艺性状良好、产量较高,可在云南省西南地区油菜根肿病病区推广种植。

    2种新型肥料对大豆肥密效应及土壤酶活的影响研究
    元文霞, 毕影东, 樊超, 李炜, 刘淼, 刘建新, 杨光, 邸树峰, 梁文卫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5): 53-6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29  
    摘要 + 65 )   HTML 4 )    PDF ( 1427KB )( 13 )   

    为研究2种新型肥料及其配套施用方法对大豆肥密效应及土壤酶活的影响,本研究以‘中龙豆120’为试验材料,设置6个施肥处理(空白施肥、正常施肥、低浓度硫代硫酸铵、高浓度硫代硫酸铵、0.5肥+铜大师、0.3肥+铜大师,分别记作T1、T2、T3、T4、T5、T6)为主区和3个种植密度水平(15×104、20×104、25×104 株/ hm2,分别记作M1、M2、M3)为副区进行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在同一施肥处理下,大豆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在M2处取得最大值;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主茎粗、叶绿素含量逐渐减少,株高、叶面积指数逐渐增大。在同一种植密度下,硫代硫酸铵处理较T1、T2相比增加了产量、叶面积指数、土壤蔗糖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但是降低了大豆株高、主茎粗与土壤脲酶活性,T3处理较T1、T2相比均增加了叶绿素含量,T4较T1相比增加了叶绿素含量;铜大师处理在M3密度下种植时相对T1、T2显著提高大豆产量但此时与其他种植密度相比整体产量较低,铜大师处理下大豆株高、主茎粗、叶面积指数及土壤酶活性趋势整体上均低于T1、T2,叶绿素含量呈相反的结果。综上所述:20万株/hm2时硫代硫酸铵处理是最优栽培模式,且在M2T4下达到产量最大值3200.00 kg/hm2,铜大师在大豆上的应用我们应做下一步探索。

    胡麻新品系主要农艺性状分析与综合评价
    郭娜, 马建富, 郭英杰, 李爱荣, 刘栋, 张丽丽, 胡杨, 李峰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4): 14-19.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226  
    摘要 + 73 )   HTML 6 )    PDF ( 1256KB )( 16 )   

    为了解胡麻种质资源的多样性,充分利用其有益基因,提高胡麻育种效率,以国内8个育种单位引进的12份胡麻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其主要农艺性状进行分析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变异系数为18.4%~63.13%,参试材料间差距明显,类型广泛;相关性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以分枝数、株高最大;主成分分析将主要农艺性状聚为3个主成分,分别是分枝数因子、工艺长度因子和单果粒数因子;通径分析显示,增加分枝数和单株粒重能有效提供产量;聚类分析在欧氏距离为4.02时,将12份参试材料分为3类,其中第3类群的主要特征为株高、工艺长度、分茎数、单株粒重和产量最高,综合表现最好。

    锌对花生活性氧代谢、衰老和产量的影响
    李海东, 纪聪聪, 徐一萍, 康涛, 陈建生, 张艳艳, 张玲, 李文金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4): 20-25.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117  
    摘要 + 77 )   HTML 2 )    PDF ( 1338KB )( 15 )   

    为探明锌肥对花生叶片光合机构活性氧代谢和衰老的调控机制,通过大田和室内实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锌肥(ZnSO4·7H2O)施用量对花生生长过程中衰老相关参数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锌量的增加,花生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硝酸还原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和产量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光呼吸速率、米勒反应和丙二醛含量先降低后升高。适当施用锌肥不仅可以促进活性氧的清除,而且可以抑制活性氧的产生,锌肥通过活性氧的产生和清除对花生衰老进行调控。

    播种量对甘蓝型油菜直播栽培成株数及产量的影响
    戴祥来, 赵继献, 胡权, 周炜华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3): 54-61.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3-0017  
    摘要 + 78 )   HTML 3 )    PDF ( 1231KB )( 22 )   

    为了研究常规油菜和杂交油菜不同播种量下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变化,明确常规油菜和杂交油菜最佳播种量。以6个油菜品种为材料,设置不同播种量7个处理,分析播种量与成株数量、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播种量对成株数量和产量有显著影响,随播种量增加油菜成株数量升高,产量先增后减;播量在B2处理(3.0 kg/hm2)时常规和杂交油菜产量最高,分别为2569.51 kg/hm2和2874.86 kg/hm2,在B6处理时两者产量相当,平均为2418.25 kg/hm2;常规油菜产量与角粒数(0.6871**)呈极显著正相关,杂交油菜产量与主花序长度(0.6275**)呈极显著正相关;菜籽品质主要由品种特性决定,与播种量无关。在本试验条件下,直播油菜获得高产的最宜播种量为3.00 kg/hm2

    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油菜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赵凯琴, 张玉松, 燕林祥, 李根泽, 李庆刚, 罗延青
    农学学报    2024, 14 (1): 22-28.   DOI: 10.11923/j.issn.2095-4050.cjas2023-0027  
    摘要 + 78 )   HTML 0 )    PDF ( 1259KB )( 32 )   

    为探究氮肥与密度互作对甘蓝型油菜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以‘云油杂28号’为材料,设置3个密度梯度,D1:15万株/hm2;D2:28.5万株/hm2;D3:42万株/hm2,4个施氮量水平,N1:0 kg/hm2;N2:75 kg/hm2;N3:150 kg/hm2;N4:225 kg/hm2,测定不同处理下的生育期、农艺性状、干物质重量和产量等指标。结果表明:同一种植密度下,全生育期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延长,盛花期根茎粗、叶面积、总叶数和绿叶数在D1密度下随施氮量的增加先上升后降低;干物重和产量在各密度下均随施氮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均在D1N2下达到最大值。同一施氮量下,全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缩短趋势;根茎粗、总叶数、绿叶数和叶面积在抽薹期和盛花期均随种植密度的提高而降低;各时期的干物重和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种植密度和氮肥对油菜生长发育前期的影响较小,主要从抽薹期和开花期开始产生影响;调整种植密度对产量和干物重的影响大于施氮量,密度和施氮量主要通过单株有效角果数影响油菜产量。在密度与氮肥的互作处理下以D1N2处理(即密度为15万株/hm2,施氮为75 kg/hm2)最优,其株高最高,总叶数和绿叶数最多,根茎粗和叶面积较大,单株产量和小区产量最高。

    昭苏高海拔地区油菜普花期预报模型研究
    吾米提·居马太, 白锦丰, 马玉平, 吴楠, 玛合巴·巴合提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40 (1): 73-7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1035  
    摘要 + 82 )   HTML 4 )    PDF ( 1308KB )( 27 )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与相关分析法,分别确定与昭苏县油菜普花期关联最大的物候期和显著相关的气象因子,利用昭苏县1990—2019年物候期和气象因子分别建立回归模型,预测2020—2022年的普花期,利用均方误差和相对误差对模型的拟合结果进行评价,利用平均拟合精度对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基于昭苏油菜物候期的回归模型、基于昭苏气象因子的回归模型拟合结果相对误差分别为0.72%、2.59%,均方误差分别为2.6、6.0,预测结果平均拟合精度分别为98.9%、91.7%,基于物候期建立的昭苏油菜普花期回归模型预测结果更精准。

    间作玉米-大豆青贮适收期探索及大豆农艺性状关联分析
    安建刚, 张晓, 梁建秋, 杨文英, 曾召琼, 于晓波, 王嘉, 冯军, 张明荣, 吴海英
    中国农学通报    2023, 39 (36): 40-47.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2-0967  
    摘要 + 69 )   HTML 2 )    PDF ( 1206KB )( 30 )   

    为了指导春播玉米大豆间作混合青贮生产及配套大豆品种筛选,以玉米‘正红6号’与17个大豆品种为试材,通过间隔一定共生期观测玉豆混合饲草产量和含水量变化以确定青贮适收期;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探讨大豆8个指标与干草产量的相关性及综合评价大豆品种性能。发现玉米大豆间作共生期103 d时,所有玉豆组合的混合干草产量均达峰值且含水量降至70%以下;与大豆干草产量关联度较大的前3个性状依次为株高(0.761)、生殖生长期(0.752)、全生育期(0.734),综合评价值前3的品种依次为‘南春豆50’(0.820)、‘齐黄34’(0.807)和‘华春6号’(0.741)。以混合青贮为目的的春播玉米大豆间作,宜选择植株高、晚熟型大豆品种,尤其是生殖生长期长的大豆品种更具优势,本区域下玉豆共生期103 d时混合收割青贮,饲草产量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