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禹, 李干琼, 喻闻, 等. 中国大豆生产现状与前景展望[J]. 湖北农业科学, 2020, 59(21):201-207. | 
																													
																						| [2] | 李国清, 丛新军, 李国瑜, 等. 鲁中地区肥料与根瘤菌合理配施对大豆生长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21, 40(5):682-687. | 
																													
																						| [3] | 丁娇, 韩晓增, 邹文秀, 等. 长期施肥对大豆生长状况及产量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12, 31(5):778-783. | 
																													
																						| [4] | 邹俊林. 套作大豆苗期茎秆抗倒特征及其与木质素合成的关系研究[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5. | 
																													
																						| [5] | 王竹, 贺阳冬, 杨继芝, 等. 套作模式下播期对不同熟性大豆茎叶形态及产量的影响[J]. 河南农业科学, 2009(8):40-45.  doi: 10.3969/j.issn.1004-3268.2009.08.011
 | 
																													
																						| [6] | 刘卫国, 蒋涛, 余跃辉, 等. 大豆苗期茎秆对隐蔽胁迫响应的生理机制初探[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0, 32(3):395-402. | 
																													
																						| [7] | 钟开珍, 梁江, 韦清源, 等. 大豆种质倒伏性遗传及其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J]. 大豆科学, 2012, 31(5):703-706. | 
																													
																						| [8] | 贺春林, 李卫东, 薛应离, 等. 夏大豆品种抗倒伏性的遗传研究[J].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3, 27(2):196-200. | 
																													
																						| [9] | 范冬梅, 杨振, 马占洲, 等. 多环境条件下大豆倒伏性相关形态性状的QTL分析[J]. 中国农业科学, 2012, 13(12):2518-2552. | 
																													
																						| [10] | 向达兵, 郭凯, 雷婷, 等. 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茎秆形态和抗倒性的影响[J].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10, 32(3):395-402. | 
																													
																						| [11] | 梁建秋, 于晓波, 吴海英, 等. 密度及烯效唑喷施对套作大豆南夏豆25抗倒性及产量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17, 36(1):33-40. | 
																													
																						| [12] | 田兴. 调节剂混用对大豆抗性酶及抗倒伏性的影响[D]. 大庆: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8. | 
																													
																						| [13] | 任果香, 盛晋华, 刘学义, 等. 烯效唑对春大豆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现代农业科学, 2008, 15(6):26-28. | 
																													
																						| [14] | 闫艳红, 杨文钰, 杨小丽, 等. 叶面喷施烯效唑对大豆农艺性状的影响[J].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8, 25(3):215-218. | 
																													
																						| [15] | 万燕, 杨文钰. 不同生长调节剂叶面喷施对套作大豆形态及产量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09, 28(1):63-66. | 
																													
																						| [16] | 郭凯. 磷、钾营养对套作大豆钾素积累分配和植株抗倒性能的影响[D]. 雅安: 四川农业大学, 2009. | 
																													
																						| [17] | 陈喜凤, 孙宁, 谷岩, 等. 钾调控对大豆茎秆抗倒性能的影响[J]. 吉林农业科学, 2013, 38(5):25-28. | 
																													
																						| [18] | 李淑贤. 硅对套作大豆的耐荫抗倒效应及提高产量的机理研究[D]. 成都: 四川农业大学, 2019. | 
																													
																						| [19] | 谢甫娣, 董钻, 王晓光, 等. 大豆倒伏对植株性状和产量的影响[J]. 大豆科学, 1993, 12(1):81-85. | 
																													
																						| [20] | 王曙明. 大豆倒伏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J]. 大豆科技, 2009(1):7. | 
																													
																						| [21] | 周蓉, 涂赣英, 沙爱华, 等. 大豆种质的倒伏性调查及其相关农艺性状分析[J]. 大豆科学, 2007, 26(1):41-44. | 
																													
																						| [22] | 张中华. 不同大豆品种间茎秆特性与抗倒伏性关系研究[D]. 贵阳: 贵州大学, 2022. | 
																													
																						| [23] | 程彬, 刘卫国, 王莉, 等. 种植密度对玉米-大豆带状间作下大豆光合、产量及茎秆抗倒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 2021, 54(19):4084-4096.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21.19.005
 | 
																													
																						| [24] | CHENG B, RAZA A, WANG L, et al. Effects of multiple planting densities on lignin metabolism and lodging resistance of the strip intercropped soybean stem[J]. Agronomy, 2020,10:1177. | 
																													
																						| [25] | 周青, 潘国庆, 施作家. 不同时期用硅肥对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J]. 耕作与栽培, 2001(3):25-27. | 
																													
																						| [26] | 张翠珍, 邵长泉, 孟凯, 等. 水稻施用硅肥效果及适宜用量的研究[J]. 山东农业科学, 1997(3):44-45. | 
																													
																						| [27] | 梁瑞凤. 水稻倒伏对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及对策[J].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7(8):24. | 
																													
																						| [28] | 牟英辉, 陈志梁, 程艳波, 等. 硅肥对大豆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12, 31(4):625-629. | 
																													
																						| [29] | 杨庆凯, 桂明珠, 武天龙. 大豆品种抗倒伏能力与产量、植株形态、茎解剖性状的相关分析[J]. 大豆科学, 1986(2):113-116. | 
																													
																						| [30] | 周蓉, 王贤智, 陈海峰, 等. 大豆倒伏性及其相关性状的QTL分析[J]. 作物学报, 2009, 35(1):57-65.  doi: 10.3724/SP.J.1006.2009.000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