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志玉,郭庆元,伍晓明,等.油菜不同类型品种磷效率特性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1,23(4):57-61. [2] 吴崇书,孟赐福,吕晓男,等.红壤施用不同磷源对油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2,(3):42-43. [3] 傅寿仲,戚存扣,浦惠明,等.中国油菜栽培科学技术的发展[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6,28(1): 86-91. [4] 郭庆元.论长江流域双低油菜开发[J].科技进步与对策,1997,16(6):7-9. [5] 李克勤.湖南油菜产业化开发的趋势与对策[J].作物研究,2002,16(3):107-109. [6] 张琼英.稻田油菜免耕直播栽培的特点与技术[J].作物研究,2002,16(3):139-140. [7] 陈社员,官春云,王国槐.稻田三熟制油菜简化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8,20(2):37-41. [8] 李忠耀,王丽娟,许惠义,等.直播油菜高产栽培技术[J].上海农业科技,2002,(6):54-55. [9] 段海燕,王运华.不同甘蓝型油菜品种磷营养效率的差异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01,20(3):241-242. [10] 廖 星,王江微,刘昌智.不同氮水平下杂交油菜的矿质营养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1998,20(1):60-65. [11] 聂光明,刘启鑫.不同施肥水平对油菜吸收利用氮磷的影响[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1982,4(1):23-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