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书娈,陈秀敏,乔文臣,等.矮秆、早熟、大穗大粒冬小麦品种衡观35 籽粒干物质积累初步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0,25(增刊):157- 161.
[2] 周云龙.植物生物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王韶唐.小麦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J].麦类作物学报,1984(1):21-23.
[4] 王正航,武仙山,昌小平,等.小麦旗叶叶绿素含量及荧光动力学参数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作物学报,2010,36(2):217-227.
[5] 刘红艳,赵应忠.芝麻花期叶绿素含量变化及其与产量性状的相关分析[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7,29(3):443-447.
[6] 王继安,宁海龙,罗秋香,等.大豆品种间叶绿素含量、 RUBP活性、希尔反应活力及其与产量间的关系[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04, 35(2):129-133.
[7] 王帘里,孙波,隋跃宇,等.不同气候和土壤条件下玉米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对土壤氮素供应和玉米产量的预测[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2):327-335.
[8] 张恒善,程砚喜,王大秋,等.大豆结荚期品种间叶绿素含量差异与产量相关分析[J].大豆科学,2001,20(4):275-279.
[9] 姜东燕,于振文.土壤水分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核农学报, 2007,21(6):641-645.
[10] 杨国华,董建力.灌浆期高温胁迫对小麦叶绿素和粒重的影响[J].甘肃农业科技,2009(8):3-4.
[11] 范淑秀,陈温福.超高产水稻品种叶绿素变化规律研究初报[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5,36(1):14-17.
[12] 张秋英,李发东,刘孟雨.冬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变化规律的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5,13(3):95-98.
[13] 牛立元,茹振刚,赵花周,等.小麦叶片叶绿素含量系统变化规律研究.麦类作物,1999,19(2):36-38.
[14] 张强,李自超,傅秀林,等.不同株穗型水稻超高产品种叶绿素含量变化规律及籽粒灌浆动态研究[J].作物学报,2005,31(9):1198- 1206.
[15] 杨四军,王来花.不同条件下小麦叶绿素含量极其与光合产物积累之间的关系[J].江苏农业科学,1989(1):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