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昂生.大气灾害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1,6(5):74-75.
[2] 张敏锋,冯霞.中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8,14 (2):156-162.
[3] Changnon S A, Changnon D. Long- term fluctuations in thunderstorm activity in the United States[J]. Climatic Change,2001, 50(4):489-503.
[4] 陈思蓉,朱伟军,周兵.中国雷暴气候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J].大气科学学报,2009,32(5):703-710.
[5] 公芙萍,王会荣,汪文丽.临汾市近 57年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3):271-276.
[6] 景元书,申双和,李明.江苏省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灾害学,2000,15 (1):27-30.
[7] 严春银,吴高学,朱建章.区域雷灾易损性及其区划的实证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1,23(1):17-21.
[8] 徐桂玉,杨修群.中国南方雷暴的气候特征研究[J].气象科学,2001, 21(3):299-307.
[9] 李照荣.西北地区雷暴气候特征[J].灾害学,2005,20(2):83-88.
[10] 王永中,段练,陈会芝,等.成都地区雷暴的天气气候特征[J].成都信息工程学院学报,2005,20(3):341-346.
[11] 段炼,陈章.近 42 年成都地区雷暴的气候特征[J].自然灾害学报, 2006,15(4):59-64.
[12] 郭士青.晋中市雷暴天气变化特征分析[J].山西气象,2007(2):22- 23.
[13] 郭冬艳,辛吉武,吴胜安,等.海南雷暴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背景分析[J].气象科技,2008,36(4):404-409.
[14] 孙丽,于淑琴,李岚,等.辽宁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1):59-63.
[15] 吴孟恒,田艳婷,崔海华,等.2003-2008年河北省雷电灾害特征统计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1):21-25.
[16] 靳利梅,史军.上海地区雷暴气候特征及变化研究[J].干旱气象, 2010,28(1):54-58.
[17] 陈雷,王宁,谢勇.近 50年长春地区雷暴日统计特征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2,32(8):159-160.
[18] 王秀萍.1951-2010年大连市雷暴气候统计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1):80-83.
[19]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M].北京:气象出版社, 1997:43-72.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GB 50343—2012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