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东海,钟水新,刘英,等.东北暴雨的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7, 22(6):549-560.
[2] 孟庆涛,孙建华,乔枫雪.20世纪 90年代以来东北暴雨过程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9,14(6):596-612.
[3] 沈桐立,崔丽曼,陈海山.2002年 6月 14—15日暴雨的诊断分析和数值试验[J].大气科学学报,2009,32(4):483-489.
[4] 徐海明,何金海,周兵“ . 倾斜”高空急流轴在大暴雨过程中的作用[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24(2):155-161.
[5]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第 3版.北京:气象出版社,2000:396.
[6] 朱乾根,周伟灿,张海霞.高低空急流耦合对长江中游强暴雨形成的机理研究[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1,24(3):308-314.
[7] 张维桓,董佩明,沈桐立.一次大暴雨过程中急流次级环流的激发及作用[J].大气科学,2000,24(1):47-57.
[8] 王小曼,丁治英,张兴强.梅雨暴雨与高空急流的统计与动力分析[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2,25(1):111-117.
[9] 林毅,刘铭,刘爱鸣.高低空急流在闽西北大暴雨过程中的作用及数值模拟[J].气象科学,2006,26(4):449-455.
[10] 李晓容,濮梅娟,张雪蓉,等.江苏一次大暴雨高低空急流的数值研究[J].气象科学,2010,30(5):631-638.
[11] 全美兰,刘海文,朱玉祥,等.高空急流在北京 2012.7.21暴雨中的动力作用[J].气象学报,2013,71(6):1012-1019.
[12] 肖文俊,陈秋士.高空和低空急流与暴雨关系的实例分析[J].大气科学,1984,8(1):83-88.
[13] 伍荣生.现代天气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19.
[14] 丁一汇.高等天气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585.
[15] Cressman G P. Circulation of the west Pacific jet stream.Mon[J]. Wea. Rev,1981,109:2450-24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