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杜兴彬.水稻多亲本导入系抗旱性与氮高效的整合研究[D].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2009.
[2] 夏冰,刘清波,邓念丹.不同基因型水稻氮素的吸收和利用效率研究综述[J].作物研究,2008,22(4):288-292.
[3] 樊剑波,张亚丽,王东升,等.水稻氮素高效吸收利用机理研究进展 [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8,31(2):129-134.
[4] 叶全宝.不同水稻基因型对氮肥反应的差异及氮素利用效率的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05.
[5] 张岳芳,王余龙,张传胜,等.籼稻品种间氮素吸收利用的差异及其对产量的影响[J].江苏农业学报,2006,22(4):318-324.
[6] 李莉梅,郭荣发,郭智娟.不同基因型水稻磷营养的差异性研究[J].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11):75-79.
[7] 李永夫,罗安程,王为木,等.不同供磷水平下水稻磷素吸收利用和产量的基因型差异[J].土壤通报,2005,36(3):365-370.
[8] 刘建祥,杨肖娥,吴良欢,等.不同水稻基因型地上部钾素累积和转运规律的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2,16(2):189-192.
[9] 刘建祥,杨肖娥,吴良欢,等.不同水稻基因型地上部钾素累积和转运规律的研究[J].中国水稻科学,2002,16(2):189-192.
[10] 库文珍,彭克勤,张雪芹,等.低钾胁迫对水稻苗期矿质营养吸收和植物激素含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9,15(1):69-75.
[11] 刘国栋,刘更另.籼稻耐低钾基因型的筛选[J].作物学报,2002,28 (2):161-166.
[12]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25-111.
[13] 邹长明,秦道珠,徐明岗,等.水稻的氮磷钾养分吸收特性及其与产量的关系[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2,25(4):6-10.
[14] 宋智勇,吕凯,罗凤,等.施氮量对不同基因型水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2,31(2):165-170.
[15] 赵营,同延安,赵护兵.不同供氮水平对夏玉米养分累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06,12(5): 622-627.
[16] 朴钟泽,韩龙植,高熙宗.水稻不同基因型氮素利用效率差异[J].中国水稻科学,2003,17(3):233-238.
[17] 江立庚,戴廷波,韦善清,等.南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效率的基因型差异及评价[J].植物生态学报,2003,27(4):466-471.
[18] 董明辉,张洪程,戴其根,等.不同粳稻品种氮素吸收利用特点的研究[J].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2,23(4):43-46.
[19] 殷春渊,张庆,魏海燕,等.不同产量类型水稻基因型氮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差异[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1):39-50.
[20] 李莉梅.不同基因型水稻磷素营养差异机理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3,28(2):155-160.
[21] 吴照辉,贺立源,左雪冬,等.低磷胁迫下不同基因型水稻阶段性磷营养特征[J].中国水稻科学,2008,22(1):71-76.
[22] 贾彦博,杨肖娥,王为木.不同供钾水平下水稻钾素吸收利用与产量的基因型差异[J].水土保持学报,2006,20(2):64-67.
[23] 李云春.几种不同类型水稻养分吸收特性及施肥效果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24] 杜永,刘辉,杨成,等.超高产栽培迟熟中粳稻养分吸收特点的研究 [J].作物学报,2007,33(2):208-215.
[25] 高永刚,张凌云,姚克敏.我国水稻生育期的生态规律及其区划[J].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8,21(2):181-188.
[26] 张亚丽,樊剑波,段英华,等.不同基因型水稻氮利用效率的差异及评价[J].土壤学报,2008,45(2):267-2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