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卫东.河南现代大豆品种及栽培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2008.
[2] 梁青.河南省大豆生产发展历史初探[J].农业科技通讯,2012,3:27-28,67.
[3] 卢凤初.花生新品种区域试验中品种的丰产稳产性分析方法探讨[J].西农业科学,2008,20(11):39-41.
[4] 刘兆晔,于经川,孙晓辉,等.7个小麦品种(系)高产稳产性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2,44(4):24-25,35.
[5] 张新英,曹禹,孙娜,等.高稳系数法对7个新春系列小麦品种稳产性的分析[J].农业科技通讯,2012(10):26-27.
[6] 温振民,张永科.用高稳系数法估算玉米杂交种高产稳产性的探讨[J].作物学报,1994,20(4):508-512.
[7] 苏天增,胡金朝.高稳系数法在小麦新品种高产稳定性分析中的应用[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4,20(5):126-127.
[8] 余新春,鲁伟林,夏明聪,等.高稳系数法在杂交粳稻新品种高产稳产性分析评价中的应用[J].天津农业科学,2011,17(5):81-83.
[9] 吴平,刘尊文,周小萍,等.应用高稳系数法分析油菜新品种的高产稳产性[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3,25(3):359-361.
[10] 李蔚,戴宝生,卢华平,等.基于高稳系数法的棉花品种(组合)产量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24):5596-5598.
[11] 秦君,杨春燕,谷峰,等.黄淮海地区大豆产量及其稳定性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13,46(3):451-462.
[12] 张群远,孔繁玲,廖琴,等.作物品种区域的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0,16(2):81-86.
[13] 王磊.作物品种区域试验统计分析软件(RCTAS)[J].中国稻米,2006(4):26,29.
[14] 李伯群,余国东,周风云,等.小麦新品种渝麦12号丰产稳产性分析及应用前景[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0):166-170.
[15] 孙建军,王生轩,尹海庆,等.河南省粳稻新品种丰产稳产性分析[J].河南农业科学,2011,40(4):60-63.
[16] 陈应志,张群远,孔繁玲.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精确度研究[J].大豆通报,2006(1):9-15.
[17]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大豆新品种动态.2011年国家级大豆品种试验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18]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中国大豆新品种动态.2012年国家级大豆品种试验报告[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