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吕志红,张鸿,全美兰.2010年7月31日抚顺特强暴雨成因及落区 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5):303-308.
[2] 张东,叶萌,肖伟军,等.广州一次”黑色”暴雨的环流背景及触发机制[J]广东气象.2006,28(1):47-49.
[3] 丁一汇.暴雨和中尺度气象学问题[J].气象学报,1994,52(3):274-284.
[4] 黄士松.华南前汛期暴雨[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244.
[5] 张丙辰.长江中下游梅雨锋暴雨的研究[M].北京:气象出版社,1990:269.
[6] 孙继松,陶祖钰.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中的若干基本问题[J].气象,2012,38(2):164-173.
[7] 张春喜,朱佩君,郑永光,等.一次春季暴雨不稳定条件和对流触发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1(5):746-753.
[8] 李志楠,李廷福.北京地区一次强对流大暴雨的环境条件及动力触发机制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0,11(3):304-311.
[9] 叶成志,潘志祥,刘志雄,等.“03.7”湘西北特大致洪暴雨的触发机制数值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7,18(4):468-478.
[10] 苏爱芳,梁俊平,崔丽曼,等.豫北一次局地雹暴天气的预警特征和触发机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28(6):1-7.
[11] 范可,琚建华.位涡诊断在云南夏季强降水预报中的应用[J].高原气象,2004,23(3):387-393.
[12] 周鑫,李斌斌.黑龙江省一次强对流天气过程分析[J].黑龙江气象,2012,23(4):6-7.
[13] 崔锦,周晓珊,陈力强,等.利用WRF 模式制作东北地区冬季降水相态预报[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6):1-6.
[14] 丁一汇.高等天气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316.
[15]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0:1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