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高歌,陈德亮,任国玉,等.1956—2000年中国潜在蒸散量变化趋势	[J].地理研究,2006,25(3):378-387. [2]	倪广恒,李新红,丛振涛,等.中国潜在腾发量时空变化特性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6,22(5):1-4.
 [3]	尹云鹤,吴绍洪,戴尔阜.1971—2008年我国潜在蒸散量时空演变的归因[J].科学通报,2010,55(22):2226-2234.
 [4]	左德鹏,徐宗学,李景玉,等.气候变化情景下渭河流域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特征[J].水科学进展,2011,22(4):455-461.
 [5]	贾文雄,何元庆,王旭峰,等.祁连山及河西走廊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J].水科学进展,2009,20(2):159-167.
 [6]	张明军,李瑞雪,贾文雄,等.中国天山山区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J].地理学报,2009,64(7):798-806.
 [7]	杨永红,张展羽,阮新建.西藏参考作物蒸发蒸腾量的时空变异规律[J].水科学进展,2009,20(6):775-781.
 [8]	王亚敏,张勃,戴声佩,等.河西地区1960年至2008年潜在蒸发量的时空变化分析[J].资源科学,2010,32(1):139-148.
 [9]	王素萍.近40a江河源区潜在蒸散量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分析[J].中国沙漠,2009,29(5):960-965.
 [10]	封志明,杨艳昭,丁晓强,等.甘肃地区参考作物蒸散量时空变化研究[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1):99-103.
 [11]	孙小舟,封志明,杨艳昭.西辽河流域1952年—2007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变化趋势[J].资源科学,2009,31(3):479-484.
 [12]	曾丽红,宋开山,张柏,等.近60年来东北地区潜在蒸散量时空变化[J].水科学进展,2010,26(5):858-870.
 [13]	刘小莽,郑红星,刘昌明,等.海河流域潜在蒸散发的气候敏感性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9):1470-1476.
 [14]	吴文玉,孔芹芹,王晓东,等.安徽省近40年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敏感性分析[J].生态环境学报,2013,22(7):1160-1166.
 [15]	曹雯,申双和,段春锋.西北地区近49年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量的敏感性分析[J].中国农业气象,2011,32(3):375-381.
 [16]	梁丽乔,李丽娟,张丽,等.松嫩平原西部生长季参考作物蒸散发的敏感性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5):1-5.
 [17]	蔡毅,邢岩,胡丹.敏感性分析综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1):9-16.
 [18]	魏凤英.现代气候统计诊断与预测技术(第2版)[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7.
 [19]	孙成富,张亚红,陈剑洪,等.基于高斯扰动和免疫搜索策略的改进差分进化算法[J].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9(2):202-209.
 [20]	王凡,贺兴时,王燕.基于高斯扰动的布谷鸟搜索算法[J].西安工程大学学报,2011,25(4):566-569.
 [21]	Allen R G, Pereira L S, Raes D, et al. Crop Evapotranspiration[M].Rome: FAO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Paper 24,19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