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昂生.大气灾害学[J].地球科学进展,1991,6(5):74-75. [2]盛承禹编著.中国气候总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306-310 [3] 张敏锋,冯霞.中国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J].热带气象学报,1998,14(2):156-162. [4] 孙丽,于淑琴,李岚,唐亚平,刘晓娜,息涛. 辽宁省雷暴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0,26(1):59-53 [5] 王秀萍.1951—2010年大连市雷暴气候统计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1):80-83. [6] 刘飞,侯波,马健.近30年抚顺地区雷暴活动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1):11008-11009,11051. [7]张娟,杨金玲.近30年招远地区雷暴气候统计特征[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157-159. [8]公芙萍,王会荣,汪文丽.临汾市近57年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3):271-276. [9]蔡冬梅,秦伟.桐城市近55年来雷暴气候特征分析及雷电灾害的防护[J].安徽农业科学,2014,42(31):11035-11036. [10]崔建国,公芙萍,边子健,景新娟,代淑媚,张泽秀.阳泉市雷暴气候统计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35):323-328. [11] 四川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GB50343-2012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12] 张鸿发,程国栋,张彤.中国区域闪电分布和闪电气候特点[J].干旱气象,2004,22(4):17-25 [13] JONES P D. Hemispheric surface air temperature variations:recent trend and an update to 1978[J].Journal of Climate,1988,1:654-660. [14] 王东.宿州市近56年雷暴气候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6):14494-14495. [15]张美平,敖淑珍,刘翔,李念英.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近46年来雷暴气候的统计特征[J].应用气象学报,2004,15(1):66-73. [16]赵海江,周彦丽,李贵玲.张家口地区雷暴气候统计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9):267-262. [17]吴孟恒,田艳婷,崔海华,史锋旗.2003-2008年河北省雷电灾害特征统计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1):21-25 [18]常越,陈德生,郭在华.多普勒天气雷达与雷电预警关系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33(1):36-39. [19]任鹏娟.晋城地区雷暴天气特征分析和预报方法的探讨[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1-52. [20]姚建群.连续小波变换在上海近100年降水分析中的应用[J].气象,2001,27(2):20-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