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黄崇福.自然灾害风险分析与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2]  张竟竟.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河南省农业旱灾风险评估[J].资源科学,2012,34(2):280-286.
 [3]  张瑞清,李敏,陈佳飞,等.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邢台市农业旱灾风险分析[J].水土保持研究,2011,18(6):212-215.
 [4]  王莺,李耀辉,赵福年,等.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甘肃省农业旱灾风险分析[J].干旱气象,2013,31(1):43-48.
 [5]  王积全,李维德.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干旱区农业旱灾风险分析——以甘肃省民勤县为例[J].中国沙漠,2007,27(5):826-830.
 [6]  孙才志,张翔.基于信息扩散技术的辽宁省农业旱灾风险评价[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08,24(4):507-510.
 [7]  汪金英,尚杰.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黑龙江省农业旱灾风险分析[J].生态经济,2009(6):129-131.
 [8]  刘兰芳,刘盛和,刘沛林,等.湖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综合分析与定量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2002,11(4):78-83.
 [9]  商彦蕊.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区划与减灾[J].灾害学,2001,16(3):28-37.
 [10]  杨彬云,吴荣军,郑有飞,等.河北省农业旱灾脆弱性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5):6499-6502.
 [11]  杜晓燕,黄岁樑.天津地区农业旱灾脆弱性综合评价及区划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0,19(5):138-145.
 [12]  阳利永.贫困山区不同农户旱灾脆弱性差异——以重庆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015-2019.
 [13]  陈娟,陈磊,吕凯,等.安徽省农业灾害情况及防灾减灾对策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8):212-217.
 [14]  汤广民,曹成.安徽省农业旱灾特征及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J].灌溉排水学报,2010,29(6):47-50.
 [15]  李彬,武恒.安徽省农业旱灾规律及其对粮食安全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9,27(5):18-23.
 [16]  欧阳蔚,于艳青,金菊良,等.基于信息扩散与自助法的旱灾风险评估模型——以安徽为例[J].灾害学,2015,30(1):228-234.
 [17]  张峭,王克.我国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32(3):32-36.
 [18]  黄崇福,刘新立,周国贤,等.以历史灾情资料为依据的农业自然灾害风险评估方法[J].自然灾害学报,1998,7(2):1-9.
 [19]  刘亚彬,刘黎明,许迪,等.基于信息扩散理论的中国粮食主产区水旱灾害风险评估[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8):1-7.
 [20]  张竟竟.河南省农业水旱灾害风险评估与时空分布特征[J].农业工程学报,2012,28(18):98-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