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央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1979:1-27. [2]	刘福斌,余清波.浅谈雾对农业生产的影响[J].吉林农业,2012(6):145-146.
 [3]	吴洪,柳崇,健邵洁,等.北京地区大雾形成的分析和预报[J].应用气象学报,2000,11(1):123-127.
 [4]	刘小宁,张洪政,李庆祥,等.我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J].应用气象学报,2005,16:220-229.
 [5]	许彬,王欢,李玉芳,等.江西省雾日统计、地区分布及形成原因分析[J].江西气象科技,2001,24(3):18-20.
 [6]	周丽娜,孟振雄,孔令军,等.辽西沿海地区大雾的形成及气候特征[J].安徽农学通报,2013,19(17):123-124,136.
 [7]	邓英姿,李勇,许文龙.广西沿海地区大范围雾气候特征与天气形势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8,29(4):20-22.
 [8]	李生艳,周能,苏洵.广西大雾天气的气候及环流形势特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4):14-17.
 [9]	刘波.南昌市一次连续空气污染过程的气象条件分析[J].气象与减	灾研究,2009,32(2):68-72.
 [10]	邓英姿,胡宗煜,黎颖智.2008—2011年南宁冬春季雾天气特征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4(1):21-22.
 [11]	万瑜,曹兴,窦新英,等.2011年12月乌鲁木齐市一次大雾天气成因[J].干旱气象,2013,31(2).383-389.
 [12]	刘瑞芳,陈小婷,屈丽玮.陕西一次持续性大雾天气特征分析.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231-233.
 [13]	黄远盼,邹哲馨,欧徽宁,等.贺州市一次冬季大雾天气过程诊断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3,34(A1):63-64.
 [14]	孟晓艳,余予,张志富,等.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强雾霾频发成因初探[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01:190-194.
 [15]	郑峰,颜琼丹,吴贤笃,等.温州地区雾霾气候特征及其预报[J].气象科技,2011,6:791-795.
 [16]	单兴佑.恩施山区雾的天气气候特征及预报方法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1:19-25.
 [17]	邓小丽,林杨.西安地区大雾天气的分析与预报[J].陕西气象,2013(4):21-24.
 [18]	吴庆梅,张胜军.一次雾霾天气过程的污染影响因子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0,1:12-16.
 [19]	马晓刚,罗思维,舒海燕,等.中国典型大雾落区基本概念模型的建立与研究[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3,29(1):62-67.
 [20]	张洪芬,路亚奇,杨丽杰,等.高原边坡回流雾气候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4):222-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