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振声. 我国小麦育种的回顾与展望[J].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0, 12(2):1-4. [2]傅晓艺, 史占良, 赵彦坤,等. 2009-2015年河北省审定小麦品种的聚类及产量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 2016, 48(9):23-26. [3]牛艳波. 不同小麦品系的产量和农艺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4]蔡健, 沈芬. 普通小麦品种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和相关性分析[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 29(2):34-38. [5]亓振, 赵广才, 常旭虹,等. 小麦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J]. 作物杂志, 2016(3):45-50. [6]卓武燕, 张正茂, 刘苗苗,等. 陕西中等肥力水田小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分析[J]. 湖北农业科学, 2016(3):559-563. [7]赵倩, 李美玲, 李林志,等. 2006~2012年山东省审定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因素相关和通径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 2013, 45(11):21-24. [8]牛艳波. 不同小麦品系的产量和农艺性状之间相关性分析[D].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 [9]李新国, 续九如, 朱之悌. 林木田间试验适宜重复数和小区株数的研究[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1993(4):103-111. [10]蔡健, 兰伟, 罗瑞丽,等. 皖北小麦主栽品种遗传多样性的系统聚类法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06, 22(11):143-146. [11]金善宝. 中国小麦品种志,(1983-1993)[M].中国农业出版社,1997. [12]谢保胜, 徐宁迎. 金华仔猪生长性状的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J].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3, 33(4):10-12. [13]俞世蓉, 郭蔼平, 魏燮中. 聚类分析应用于小麦品种资源数量分类上的研究初探[J].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1982, 5(4):117-125. [14]蔡健, 兰伟, 林丽. 皖北小麦主栽品种农艺性状分析[J].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 27(4):61-65. [15]蔡健, 程士刚, 范海燕,等. 小麦K-CMS保持系主要农艺性状的聚类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32(21):58-61. [16]要燕杰, 高翔, 吴丹,等. 小麦农艺性状与品质特性的多元分析与评价[J].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4, 15(1):38-47. [17]叶梓.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J]. 科技经济导刊, 2016(26). [18]高飞, 柴守诚, 高爱农. 基于形态学的中华鹅观草遗传多样性分析[J]. 麦类作物学报, 2006, 26(3):12-17. [19]赵加涛. 早秋大麦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多重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18(7). [20]傅晓艺, 史占良, 赵彦坤,等. 2009-2015年河北省审定小麦品种的聚类及产量分析[J]. 山东农业科学, 2016, 48(9):23-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