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 2025, Vol. 41 ›› Issue (12): 53-60.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95
Previous Articles Next Articles
CHEN Xinmin(), XIAO Dengpan(
), LU Yang
Received:
2024-09-09
Revised:
2025-03-12
Online:
2025-04-25
Published:
2025-04-24
CHEN Xinmin, XIAO Dengpan, LU Yang. Research Progress on Effects of Land Cover Measures on Soil Water & Temperature,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and Crop Growth in China[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5, 41(12): 53-60.
Add to citation manager EndNote|Ris|BibTeX
URL: https://www.casb.org.cn/EN/10.11924/j.issn.1000-6850.casb2024-0595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东北地区 | 玉米秸秆,设不覆盖、6 t/hm2 2个处理 | 6 t/hm2处理的玉米产量在2011年下降了18%,在2012年下降了26% | [ |
华北地区 | 小麦秸秆,设0、3000、 6000 kg/hm2 3个处理 | 3000、6000 kg/hm2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比0 kg/hm2分别降低了5%和7% | [ |
长江流域 | 小麦秸秆,设0、3000、6000、9000、 12000、15000、18000 kg/hm2 7个处理 | 12000 kg/hm2处理的夏玉米产量最高;玉米穗长、穗径、穗粒数、 千粒重和产量较0、18000 kg/hm2分别提高18.4%、7.1%、4.0%、 8.9%、8.8%和8.5%、3.6%、1.6%、3.6%、3.5% | [ |
华北地区 | 小麦秸秆,设0、6、12 t/hm2 3个处理 | 12 t/hm2处理的夏玉米产量显著高于0、6 t/hm2处理 | [ |
长江流域 | 小麦秸秆,设不覆盖,15000、20000、 30000 kg/hm2 4个处理 | 不覆盖处理在棉花吐絮期的果枝数和成铃数为8.0和10.7, 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可达12.2~13.2和25.9~29.9 | [ |
黄土高原 | 小麦秸秆,设不覆盖,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4 t/hm2)3个处理 | 夏玉米平均产量提高9.8%,冬小麦平均产量提高7.4%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东北地区 | 玉米秸秆,设不覆盖、6 t/hm2 2个处理 | 6 t/hm2处理的玉米产量在2011年下降了18%,在2012年下降了26% | [ |
华北地区 | 小麦秸秆,设0、3000、 6000 kg/hm2 3个处理 | 3000、6000 kg/hm2处理的冬小麦产量比0 kg/hm2分别降低了5%和7% | [ |
长江流域 | 小麦秸秆,设0、3000、6000、9000、 12000、15000、18000 kg/hm2 7个处理 | 12000 kg/hm2处理的夏玉米产量最高;玉米穗长、穗径、穗粒数、 千粒重和产量较0、18000 kg/hm2分别提高18.4%、7.1%、4.0%、 8.9%、8.8%和8.5%、3.6%、1.6%、3.6%、3.5% | [ |
华北地区 | 小麦秸秆,设0、6、12 t/hm2 3个处理 | 12 t/hm2处理的夏玉米产量显著高于0、6 t/hm2处理 | [ |
长江流域 | 小麦秸秆,设不覆盖,15000、20000、 30000 kg/hm2 4个处理 | 不覆盖处理在棉花吐絮期的果枝数和成铃数为8.0和10.7, 不同秸秆覆盖量处理可达12.2~13.2和25.9~29.9 | [ |
黄土高原 | 小麦秸秆,设不覆盖,地膜覆盖, 秸秆覆盖(4 t/hm2)3个处理 | 夏玉米平均产量提高9.8%,冬小麦平均产量提高7.4%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南方地区 | 设秸秆掩埋、秸秆覆盖2个处理 | 秸秆掩埋比秸秆覆盖更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玉米产量 | [ |
西北地区 | 设秸秆掩埋、秸秆覆盖2个处理 | 秸秆覆盖比秸秆掩埋更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玉米产量 | |
东北地区 | 玉米秸秆,设不覆盖、秸秆覆盖、 秸秆深耕还田3个处理 | 秸秆深耕还田处理的每公顷籽粒产量分别比不覆盖和 秸秆覆盖处理高3.01%和6.40%,百粒重分别高2.37%和5.77%, 每穗粒数均高11.8%,每公顷穗数分别低11.4%和9.68% | [ |
中国 | 设秸秆掩埋、秸秆覆盖2个处理 | 秸秆覆盖和秸秆掩埋都提高了作物产量;在年平均降水量<400 mm 的地区,秸秆覆盖比秸秆掩埋更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而在年 平均降水量>800 mm的地区,则相反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南方地区 | 设秸秆掩埋、秸秆覆盖2个处理 | 秸秆掩埋比秸秆覆盖更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玉米产量 | [ |
西北地区 | 设秸秆掩埋、秸秆覆盖2个处理 | 秸秆覆盖比秸秆掩埋更能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玉米产量 | |
东北地区 | 玉米秸秆,设不覆盖、秸秆覆盖、 秸秆深耕还田3个处理 | 秸秆深耕还田处理的每公顷籽粒产量分别比不覆盖和 秸秆覆盖处理高3.01%和6.40%,百粒重分别高2.37%和5.77%, 每穗粒数均高11.8%,每公顷穗数分别低11.4%和9.68% | [ |
中国 | 设秸秆掩埋、秸秆覆盖2个处理 | 秸秆覆盖和秸秆掩埋都提高了作物产量;在年平均降水量<400 mm 的地区,秸秆覆盖比秸秆掩埋更能增加土壤养分含量,而在年 平均降水量>800 mm的地区,则相反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北方地区 | 设秸秆不同覆盖量和不同施氮量处理 | 秸秆覆盖量<6000 kg/hm2和施氮量<100 kg/hm2 对玉米增产效果显著 | [ |
华北地区 | 玉米秸秆,设0、4500、9000 kg/hm2 3个秸秆 还田处理和0、150、225、300 kg/hm2 4个施氮量处理 | 秸秆覆盖量4500 kg/hm2,氮肥225 kg/hm2 增加了冬小麦的千粒重和籽粒产量 | [ |
东北地区 | 玉米秸秆,设9000 kg/hm2秸秆还田量下,0、90、150、 210、270、330 kg/hm2 6个氮肥施用量水平和210 kg/hm2 施肥量下,0、4500、9000、13500 kg/hm2 4个秸秆还田量 | 210 kg/hm2施肥量下,最佳秸秆还田量为 9000 kg/hm2,氮肥施用量为0、90、150 kg/hm2 时具有更高的产量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北方地区 | 设秸秆不同覆盖量和不同施氮量处理 | 秸秆覆盖量<6000 kg/hm2和施氮量<100 kg/hm2 对玉米增产效果显著 | [ |
华北地区 | 玉米秸秆,设0、4500、9000 kg/hm2 3个秸秆 还田处理和0、150、225、300 kg/hm2 4个施氮量处理 | 秸秆覆盖量4500 kg/hm2,氮肥225 kg/hm2 增加了冬小麦的千粒重和籽粒产量 | [ |
东北地区 | 玉米秸秆,设9000 kg/hm2秸秆还田量下,0、90、150、 210、270、330 kg/hm2 6个氮肥施用量水平和210 kg/hm2 施肥量下,0、4500、9000、13500 kg/hm2 4个秸秆还田量 | 210 kg/hm2施肥量下,最佳秸秆还田量为 9000 kg/hm2,氮肥施用量为0、90、150 kg/hm2 时具有更高的产量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甘肃旱作区 | 设地膜覆盖(0.008 mm)、无地膜覆盖掺入秸秆 (5~7.5 t/hm2)、掺入秸秆-地膜覆盖, 无地膜覆盖或掺入秸秆4个处理 | 地膜覆盖的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生物量分别 增加了30%~107%和37%~69% | [ |
青海旱作区 | 设不覆膜和覆膜(厚度为0.010 mm) 2个处理 | 覆膜处理较不覆膜春油菜产量提高13.78% | [ |
黄土高原 | 设不覆膜和覆膜2个处理 | 地膜覆盖导致马铃薯产量显著提高了29.2% | [ |
黄土高原 | 设不覆盖和地膜覆盖(0.005 mm) 2个处理 | 覆膜处理下的夏玉米平均产量提高了26.4%, 冬小麦平均产量提高了21.3% | [ |
中国 | 设不覆膜和覆膜2个处理 | 地膜覆盖使作物(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产量 显著提高,其中,马铃薯产量提高30.62%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甘肃旱作区 | 设地膜覆盖(0.008 mm)、无地膜覆盖掺入秸秆 (5~7.5 t/hm2)、掺入秸秆-地膜覆盖, 无地膜覆盖或掺入秸秆4个处理 | 地膜覆盖的玉米籽粒产量和地上生物量分别 增加了30%~107%和37%~69% | [ |
青海旱作区 | 设不覆膜和覆膜(厚度为0.010 mm) 2个处理 | 覆膜处理较不覆膜春油菜产量提高13.78% | [ |
黄土高原 | 设不覆膜和覆膜2个处理 | 地膜覆盖导致马铃薯产量显著提高了29.2% | [ |
黄土高原 | 设不覆盖和地膜覆盖(0.005 mm) 2个处理 | 覆膜处理下的夏玉米平均产量提高了26.4%, 冬小麦平均产量提高了21.3% | [ |
中国 | 设不覆膜和覆膜2个处理 | 地膜覆盖使作物(小麦、玉米、马铃薯、棉花)产量 显著提高,其中,马铃薯产量提高30.62%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东北地区 | 设无覆盖、普通地膜覆盖、 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4个处理 | 普通地膜和降解地膜覆盖4 a平均增加了玉米8.59%和14.13%的产量,秸秆覆盖4 a平均减产8.96% | [ |
河套灌区 | 设无地膜覆盖、可生物降解 地膜覆盖和地膜覆盖3个处理 | 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的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35.4%和28.3% | [ |
渭北旱 塬地区 | 设裸地平作、塑料地膜覆盖、生物降解膜覆盖、 玉米秸秆覆盖、液态膜覆盖5个处理 | 生物降解地膜和塑料地膜覆盖延长了玉米营养生长时间, 使玉米全生育期提前11 d,生物降解地膜、塑料地膜和液态膜覆盖玉米 分别增产26.9%、34.7%和2.4%,秸秆覆盖造成玉米减产10.5%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东北地区 | 设无覆盖、普通地膜覆盖、 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4个处理 | 普通地膜和降解地膜覆盖4 a平均增加了玉米8.59%和14.13%的产量,秸秆覆盖4 a平均减产8.96% | [ |
河套灌区 | 设无地膜覆盖、可生物降解 地膜覆盖和地膜覆盖3个处理 | 普通地膜和生物降解地膜覆盖的玉米产量分别提高了35.4%和28.3% | [ |
渭北旱 塬地区 | 设裸地平作、塑料地膜覆盖、生物降解膜覆盖、 玉米秸秆覆盖、液态膜覆盖5个处理 | 生物降解地膜和塑料地膜覆盖延长了玉米营养生长时间, 使玉米全生育期提前11 d,生物降解地膜、塑料地膜和液态膜覆盖玉米 分别增产26.9%、34.7%和2.4%,秸秆覆盖造成玉米减产10.5%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大兴安岭 南麓地区 | 设国标地膜(0.010 mm)、降解地膜(0.010 mm)、增厚地膜 (0.012 mm)3个处理 | 降解地膜(0.010 mm)、增厚地膜(0.012 mm)处理均能 提高玉米产量,降解地膜处理玉米产量较 国标地膜处理增产12.37% | [ |
西北地区 | 设0.006、0.008、0.010、 0.012 mm 4个地膜厚度处理 | 0.008、0.010、0.012 mm地膜厚度处理下棉花产量分别比 0.006 mm厚度地膜处理提高3.39%、4.97%、7.44% | [ |
阴山北麓地区 | 设0.006、0.008、0.011、 0.012 mm 4个地膜厚度处理 | 增加地膜厚度对株高有促进作用,出苗率在0.008 mm地膜 厚度处理最高,马铃薯产量与商品薯率在0.008 mm地膜 厚度处理产量最高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大兴安岭 南麓地区 | 设国标地膜(0.010 mm)、降解地膜(0.010 mm)、增厚地膜 (0.012 mm)3个处理 | 降解地膜(0.010 mm)、增厚地膜(0.012 mm)处理均能 提高玉米产量,降解地膜处理玉米产量较 国标地膜处理增产12.37% | [ |
西北地区 | 设0.006、0.008、0.010、 0.012 mm 4个地膜厚度处理 | 0.008、0.010、0.012 mm地膜厚度处理下棉花产量分别比 0.006 mm厚度地膜处理提高3.39%、4.97%、7.44% | [ |
阴山北麓地区 | 设0.006、0.008、0.011、 0.012 mm 4个地膜厚度处理 | 增加地膜厚度对株高有促进作用,出苗率在0.008 mm地膜 厚度处理最高,马铃薯产量与商品薯率在0.008 mm地膜 厚度处理产量最高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渭北旱塬地区 | 设不覆膜、黑色地膜覆盖、 普通白膜覆盖3个处理 | 黑色地膜覆盖较不覆膜和普通白色地膜覆盖玉米生殖生长期 分别延长2~3 d和2 d,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 18.11%、7.31%,产量分别增产22.11%和10.36% | [ |
河套灌区 | 设不覆膜、黑色地膜覆盖、 透明地膜覆盖3个处理 | 透明地膜和黑色地膜处理的春玉米产量 分别增大22.83%、10.31% | [ |
黄土高原 | 设不覆盖、黑色地膜覆盖、透明地膜覆盖、 黑色地膜-秸秆覆盖、透明地膜-秸秆覆盖5个处理 | 黑色地膜-秸秆覆盖处理比透明地膜处理延长了玉米的 生殖生育期5 d,比其他处理延长了2~3 d,2 a平均产量 分别比透明地膜-秸秆处理、黑色地膜、透明地膜和 不覆膜处理高6.7%、13.4%、18.4%和72.9% | [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渭北旱塬地区 | 设不覆膜、黑色地膜覆盖、 普通白膜覆盖3个处理 | 黑色地膜覆盖较不覆膜和普通白色地膜覆盖玉米生殖生长期 分别延长2~3 d和2 d,成熟期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分别增加 18.11%、7.31%,产量分别增产22.11%和10.36% | [ |
河套灌区 | 设不覆膜、黑色地膜覆盖、 透明地膜覆盖3个处理 | 透明地膜和黑色地膜处理的春玉米产量 分别增大22.83%、10.31% | [ |
黄土高原 | 设不覆盖、黑色地膜覆盖、透明地膜覆盖、 黑色地膜-秸秆覆盖、透明地膜-秸秆覆盖5个处理 | 黑色地膜-秸秆覆盖处理比透明地膜处理延长了玉米的 生殖生育期5 d,比其他处理延长了2~3 d,2 a平均产量 分别比透明地膜-秸秆处理、黑色地膜、透明地膜和 不覆膜处理高6.7%、13.4%、18.4%和72.9% | [ |
绿肥 科属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十字 花科 | 渭北旱塬 地区 | 设黑麦豆、油菜和夏闲3个处理 | 两年间轮作油菜处理比轮作黑麦豆处理的 冬小麦产量分别高出9.3%和43.5% | [ |
黄河流域 | 设棉花—二月兰和棉花单作2个处理 | 棉花—二月兰轮作延长了棉花的生育期,提高了株高、 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对棉花产量有正向影响 | [ | |
华北平原 | 设小麦—玉米轮作、玉米单作、 紫茎泽兰—玉米轮作3个处理 | 紫茎泽兰—玉米轮作的处理提高了玉米成熟时对氮(49%)和 磷(62%)的吸收和籽粒产量(2%~14%) | [ | |
禾本科 | 华北平原 | 设冬季休耕、冬季休耕(不施肥)、 黑麦草—春玉米、野豌豆—春玉米和 紫茎泽兰—春玉米5个处理 | 施用绿肥10 a后玉米产量较冬季休耕显著提高11.6%。 2019、2020年黑麦草—春玉米、野豌豆—春玉米和 紫茎泽兰—春玉米的春玉米产量分别增加了6.3%、 14.6%、11.7%、1.1%、16.6%和11.5% | [ |
华南地区 | 设白三叶—玉米、黑麦草—玉米、 休耕3个处理,以及免耕和旋耕 2个耕作方式 | 旋耕—白三叶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杂草生物量, 黑麦草—玉米处理的2 a平均杂草生物量最低, 白三叶—玉米次之 | [ | |
华南地区 | 设白三叶、黑麦草和杂草3个处理, 以及休耕和旋耕2个耕作方式 | 休耕处理下,黑麦草覆盖更能提高玉米以及大豆产量; 旋耕处理下,白三叶草和杂草处理的玉米产量则 高于黑麦草处理 | [ | |
豆科 | 大同盆地 | 设毛叶筈苕子、田菁、草木樨、 箭豌豆、紫花苜蓿和黑麦草和 不覆盖7个处理 | 毛叶筈苕子、田菁、草木樨、箭豌豆、紫花苜蓿和 黑麦草处理轮作青贮玉米的鲜草产量分别增产 72.9%、17.5%、60.9%、48.5%、27.8%和4.87% | [ |
江汉平原 | 设秸秆不还田(不施肥)、秸秆不还田(施肥)、秸秆全量覆盖还田、 秸秆焚烧还田、紫云英和 紫云英—秸秆全量覆盖6个处理 | 种植紫云英和紫云英-秸秆全量覆盖连续3 a 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幅分别为6.88%~11.67% 和6.00%~13.40% | [ |
绿肥 科属 | 研究区 | 试验管理 | 结果 | 参考文献 |
---|---|---|---|---|
十字 花科 | 渭北旱塬 地区 | 设黑麦豆、油菜和夏闲3个处理 | 两年间轮作油菜处理比轮作黑麦豆处理的 冬小麦产量分别高出9.3%和43.5% | [ |
黄河流域 | 设棉花—二月兰和棉花单作2个处理 | 棉花—二月兰轮作延长了棉花的生育期,提高了株高、 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对棉花产量有正向影响 | [ | |
华北平原 | 设小麦—玉米轮作、玉米单作、 紫茎泽兰—玉米轮作3个处理 | 紫茎泽兰—玉米轮作的处理提高了玉米成熟时对氮(49%)和 磷(62%)的吸收和籽粒产量(2%~14%) | [ | |
禾本科 | 华北平原 | 设冬季休耕、冬季休耕(不施肥)、 黑麦草—春玉米、野豌豆—春玉米和 紫茎泽兰—春玉米5个处理 | 施用绿肥10 a后玉米产量较冬季休耕显著提高11.6%。 2019、2020年黑麦草—春玉米、野豌豆—春玉米和 紫茎泽兰—春玉米的春玉米产量分别增加了6.3%、 14.6%、11.7%、1.1%、16.6%和11.5% | [ |
华南地区 | 设白三叶—玉米、黑麦草—玉米、 休耕3个处理,以及免耕和旋耕 2个耕作方式 | 旋耕—白三叶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杂草生物量, 黑麦草—玉米处理的2 a平均杂草生物量最低, 白三叶—玉米次之 | [ | |
华南地区 | 设白三叶、黑麦草和杂草3个处理, 以及休耕和旋耕2个耕作方式 | 休耕处理下,黑麦草覆盖更能提高玉米以及大豆产量; 旋耕处理下,白三叶草和杂草处理的玉米产量则 高于黑麦草处理 | [ | |
豆科 | 大同盆地 | 设毛叶筈苕子、田菁、草木樨、 箭豌豆、紫花苜蓿和黑麦草和 不覆盖7个处理 | 毛叶筈苕子、田菁、草木樨、箭豌豆、紫花苜蓿和 黑麦草处理轮作青贮玉米的鲜草产量分别增产 72.9%、17.5%、60.9%、48.5%、27.8%和4.87% | [ |
江汉平原 | 设秸秆不还田(不施肥)、秸秆不还田(施肥)、秸秆全量覆盖还田、 秸秆焚烧还田、紫云英和 紫云英—秸秆全量覆盖6个处理 | 种植紫云英和紫云英-秸秆全量覆盖连续3 a 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幅分别为6.88%~11.67% 和6.00%~13.40% | [ |
[1] |
邓远远, 朱俊峰. 保护性耕作技术采纳的增产与稳产效应[J]. 资源科学, 2023, 45(10):2050-2063.
doi: 10.18402/resci.2023.10.10 |
[2] |
|
[3] |
|
[4] |
朱子慧. 小麦秸秆覆盖对土壤改良、温室气体排放和蔬菜产量的效应[D]. 扬州: 扬州大学, 2023.
|
[5] |
|
[6] |
|
[7] |
|
[8] |
杨兵丽, 李文平, 王建军, 等. 白膜和黑膜覆盖对黄绵土保水调温的效应[J]. 土壤与作物, 2021, 10(1):60-66.
|
[9] |
隋鑫, 霍海南, 鲍雪莲, 等. 覆盖作物的种植现状及其对下茬作物生长和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J]. 应用生态学报, 2021, 32(8):2666-2674.
doi: 10.13287/j.1001-9332.202108.027 |
[10] |
李子双, 廉晓娟, 王薇, 等. 我国绿肥的研究进展[J]. 草业科学, 2013, 30(7):1135-1140.
|
[11] |
|
[12] |
陈广周. 秸秆覆盖条件下施肥深度对旱作夏玉米农田资源利用及增产效应的影响[D]. 杨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2.
|
[13] |
doi: 10.2166/wst.2012.140 pmid: 22643418 |
[14] |
胡亚瑾, 吴淑芳, 冯浩, 等. 覆盖方式对夏玉米土壤水分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 2015, 36(6):699-708.
|
[15] |
|
[16] |
|
[17] |
|
[18] |
王珍, 冯浩. 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入渗特性及持水能力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10, 26(4):75-80.
|
[19] |
张丽华, 徐晨, 闫伟平, 等. 半干旱区地表覆盖方式对土壤水温效应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23, 41(2):179-192.
|
[20] |
路海东, 薛吉全, 郝引川, 等. 黑色地膜覆盖对旱地玉米土壤环境和植株生长的影响[J]. 生态学报, 2016, 36(7):1997-2004.
|
[21] |
蒋傲男, 闫静琦, 陈宗政, 等. 不同覆膜方式对旱作区春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及产量的影响[J]. 东北农业科学, 2022, 47(3):26-30,36.
|
[22] |
李秀萍, 连海飞, 白春华, 等. 地膜覆盖对大兴安岭南麓丘陵旱作区土壤温度、水分与玉米产量的影响[J]. 北方农业学报, 2021, 49(2):63-70.
doi: 10.12190/j.issn.2096-1197.2021.02.10 |
[23] |
徐鹏飞, 杜雄, 孙小诺, 等. 不同覆盖方式对河北平原春玉米产量形成和水分利用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 2020, 35(3):102-110.
doi: 10.7668/hbnxb.20190818 |
[24] |
|
[25] |
|
[26] |
|
[27] |
|
[28] |
|
[29] |
|
[30] |
|
[31] |
|
[32] |
|
[33] |
|
[34] |
|
[35] |
|
[36] |
|
[37] |
|
[38] |
|
[39] |
许冬, 万鹏, 褚世海, 等. 小麦秸秆高量覆盖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J]. 南方农业学报, 2021, 52(5):1191-1197.
|
[40] |
|
[41] |
|
[42] |
|
[43] |
|
[44] |
|
[45] |
|
[46] |
许显虹, 胥婷婷, 张洋, 等. 地膜覆盖对青海东部旱作农业区春油菜的增产效应[J]. 青海大学学报, 2021, 39(3):61-66,87.
|
[47] |
|
[48] |
|
[49] |
王敏, 王海霞, 韩清芳, 等. 不同材料覆盖的土壤水温效应及对玉米生长的影响[J]. 作物学报, 2011, 37(7):1249-1258.
|
[50] |
周明冬, 王祥金, 董合干, 等. 不同厚度地膜覆盖棉花的经济效益和残膜回收分析[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16, 30(10):121-125.
|
[51] |
高宇, 王金莲, 赵沛义, 等. 地膜厚度对马铃薯生长及农田水热条件和残膜污染的影响[J].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8, 35(5):439-446.
|
[52] |
王青松, 冯浩, 董勤各, 等. 地膜覆盖对河套灌区春玉米耗水结构及水分利用的影响[J]. 灌溉排水学报, 2021, 40(8):10-18.
|
[53] |
|
[54] |
陈姣, 张池, 陈玉佩, 等. 不同绿肥和覆膜措施对渭北旱塬冬小麦产量和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J].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2021, 27(12):2136-2148.
|
[55] |
|
[56] |
|
[57] |
|
[58] |
|
[59] |
陈念, 范競升, 刘思林, 等. “绿肥-玉米-大豆”轮作体系对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大豆科学, 2020, 39(4):555-563.
|
[60] |
郭耀东, 程曼, 赵秀峰, 等. 轮作绿肥对盐碱地土壤性质、后作青贮玉米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2018, 26(6):856-864.
|
[61] |
刘威, 耿明建, 秦自果, 等. 种植绿肥与稻秸协同还田对单季稻田土壤有机碳库和酶活性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 2020, 36(7):125-133.
|
[1] | DENG Yixuan, LI Zhenshan, HUANG Ruiyin, LIU Lan, LAN Jun, YANG Tianle, DING Xiaodong, FAN Miaomiao, WANG Jun. Decomposition Rate and Nutrient Releas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Vicia sativa Green Manure Applications in Nanxiong Tobacco Growing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5, 41(7): 93-99. |
[2] | ZHAO Na, LI Guoqing, LI Guoyu, CONG Xinjun, ZHANG Jibo, XU Huiyuan. Effects of Green Fertilizer Rotation on Agronomic Traits, Yield and Soil Nutrients of Millet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5, 41(7): 15-21. |
[3] | ZHOU Chuyue, LI Lanzhou, YIN Hao, TAI Xianchang, WANG Jitao, ZHU Yifan, LI Chenying, YU Fei, ZU Chaolong, SHEN Jia, MA Wenguang. Decomposition of Green Manure (Vicia villosa) and Nutrient Migration Patterns in Tobacco Fields of Lijiang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5, 41(10): 96-101. |
[4] | YANG Qingnan, GAO Shijun, ZHANG Hepu, XU Jinzhong. Effects of Straw Mulching on the Soil Moisture and Temperature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8): 80-85. |
[5] | DONG Qingjun, DONG Yubing, LI Weihong, XIE Changyan, ZHANG Miao, LI Chuanzhe, CHEN Chuan, ZHANG Ankang. Effects of Turning over of Three Different Green Manures on Rice Yield, Nutrient Accumulation and Soil Properties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30): 1-10. |
[6] | MA Xiao, LV Weiguang, CAI Wenqian, YU Ting, ZHANG Yue, ZHANG Haiyun, TANG Yonghua, DONG Yuexia, ZHANG Hanlin. Effects of Different Winter Green Manure Crops on Paddy Soil Nutrients, Enzyme Activity and Microbial Communities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26): 46-52. |
[7] | LI Yapeng, ZHANG Chenyang, SUN Nan, LI Ran, LI Jianhua, XU Minggang. Effects of Adding Green Manure on N2O and CH4 Emissions from Farmland in China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4, 40(11): 68-77. |
[8] | XIAO Jian, ZHANG Jianglin, GAO Yajie, LU Yanhong, LIAO Yulin, NIE Jun. Field Management and Nutrient Management of Ratoon Rice: A Review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3, 39(15): 8-13. |
[9] | GUO Shuya, SHANG Shang, WANG Kun, TANG Qining, ZHANG Yan, FU Guozhan, LU Guangyuan. Effects of Straw Mulching and Subsoiling on Soil Enzyme Activities in Summer Maize Field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2, 38(25): 96-101. |
[10] | ZHAO Wenjun, XUE Kaizheng, YANG Jizhou, HU Baowen, FU Libo, YIN Mei, CHEN Jianfeng, WANG Wei, WANG Zhiyuan, WANG Yingxue, LI Yanrun, CHEN Hua. Green Manure Rotation in Tobacco Field: Effects on the Yield and Quality of Flue-cured Tobacco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2, 38(25): 8-15. |
[11] | DONG Chunhua, ZHOU Xuan, SUN Jimin, LUO Zhiyong, XIE Yi, HU Kexin. Effects of Decomposing Microbial Inoculum on Decomposition and Nutrient Release Dynamics of Chamaecrista rotundifolia in Red Soil of Orange Orchards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2, 38(1): 106-113. |
[12] | Zhao Jijun, Yu Xianfeng, Zhang Xucheng. The Plastic Film Source Reduction Technology: Feasible Path Discussion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1, 37(9): 57-63. |
[13] | Ren Hui, Ding Lei, Zhao Cai. Effects of Different Winter Cover Crop Rotations on Farmland 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1, 37(35): 57-64. |
[14] | Zhao Qiu, Zhang Xinjian, Ning Xiaoguang. Selection of Suitable Varieties of Winter Green Manure Crops in North China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1, 37(33): 50-54. |
[15] | Shuying Li, Xianyong Lu, Furu Cheng, Xiaoming Yan, Shufeng Zheng, Yan Ma. Dynamic Influence of Rapeseed Straw Mulching on Weed Occurrence and Weed Seed Bank in Cotton Field Under Rape-cotton Continuous Cropping System [J]. Chinese Agricultural Science Bulletin, 2020, 36(9): 138-144. |
Viewed | ||||||
Full text |
|
|||||
Abstrac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