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袁隆平.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的形势、任务和发展前景.农业现代化研究,1997,18(1):1~3 2 卢兴桂,顾名洪,等.两系杂交水稻理论与技术.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12,96~98 3 石明松,石新华,王艮华,等.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的发现及利用研究.武汉大学学报,1987,(HPGMR专刊):2~6 4 朱英国,杨代常.光周期敏感核不育水稻研究与利用.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29~32 5 高一枝.水稻短光敏雄性不育材料的发现与研究初报.宜春农专学报,1991,7(1):1~5 6 孟卫东,王效宁,林尤珍,等.两系杂交稻短光敏核不育材料E5-2育性稳定性研究初报.海南农业科技,2001,(1):1~6 7 曾汉来,张自国,等.W6154S类型水稻在光敏、温敏分类问题上的商讨.华中农业大学学报,1995,(2):105~110 8 牟同敏,卢兴桂,等.两个籼型温敏核不育系的选育与光温特性初步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青年学术年会湖北卫星会议论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55~259 9 “863”计划中试开发项目“两系法杂交水稻新组合试验试种和示范”1999年汇总报告.“863”计划课题交流年会,2000:5~18 10 郎有忠,周桂香,杨建昌,等.两个高产两系杂交稻组合形态与产量形成特征的研究.杂交水稻,2002,17(4):49~52 11 郑华,屠乃美.两系杂交稻籽粒灌浆特性及与茎鞘物质运转的关系.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8(4):274~278 12 李伟,郭建夫,张建中.籼型两系杂交稻稻米品质性状的研究.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2,22(4):56~61 13 杨建昌,苏宝林.亚种间杂交稻籽粒灌浆特性及其生理的研究.中国农业科学,1998,31(1):7~14 14 杨建昌,朱庆森.亚种间杂交稻籽粒充实不良的一些生理机制.西南农业学报,1998,(3):31~36 15 严钦泉,阳菊华,伏军.两系杂交稻亲本籼粳程度与配合力及杂种优势的关系.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7(3):163~166 16 赵步洪,杨建昌,朱庆森,等.水分胁迫对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的影响.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25(2):11~16 17 赵步洪,奚岭林,杨建昌,等.两系杂交稻茎稍物质运转与籽粒充实研究.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10):9~14 18 陈光辉,官春云,陈立云.两系杂交稻籽粒充实度亲子相关研究.杂交水稻,2000,15(4):38~39 19 杨振玉,高勇,赵迎春,等.水稻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研究进展,作物学报,1996,22(4):422~429 20 张桂权,卢永根.粳型亲籼系的选育及其在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上的应用.杂交水稻,1999,14(6):3~5 21 张桂权,卢永根.水稻籼粳亚种间育种的研究进展.21世纪水稻遗传育种展望-水稻遗传育种国际学术讲座会文集,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9,366~371 22 易懋升.水稻粳型亲籼系的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分子植物育种,2003,1(4):569~571 23 杨守仁,张龙步,陈温福,等.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中国水稻科学,1996,10(2):115~120 24 杨守仁.再论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3-10,34(5):321~323 25 CHEN Wen-Fu,XU Zhen-Jin,ZHANG Wen-Zhong,etal. Creation of New Plant Type and Breeding Rice for Super High Yield. ACTA AGRONOMICA SINICA. 2001,27(5):665~672 26 袁隆平.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杂交水稻,1997,12(6):1~6 27 杨春献,向邦豪,张其茂,等.两系超级杂交稻百亩片平均单产12.26 t/hm2的栽培技术.杂交水稻,2003,18(2):42~44 28 吴朝晖.超级杂交稻新组合P88S/0293在海南三亚单产超12t/hm2的栽培技术.杂交水稻,2003,18(6):36~37 29 孟卫东,王效宁,邢福能,等.超级杂交稻新组合P88S/0293在海南大面积示范产超12 t/hm2的栽培技术[J].杂交水稻,2005,20(1):46~49 30 杨守仁,张龙步,陈温福,等.对“水稻超高产育种的理论和方法”一文的说明.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6,27(1):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