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梁卫理.农业生产效益发展层次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4-12. [2]  任继周,贺达汉,王宁,等.荒漠——绿洲草地农业系统的锅台与模型.草业学报,1995,4(2):11-19. [3]  郭林榕,陈文光,蒋际谋.丘陵山地幼龄果园种植绿肥的效应.福建果树,2001,118:34-35. [4]  翁伯奇,罗涛,应朝阳,等.闽北丘陵山地生态果园结构模式与综合效益探析.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1999,15(1):26-32. [5]  郑仲登,黄毅斌,翁伯奇,等.福建山地综合开发中红壤保育研究——I不同垦殖方式对果园生态系统的影响.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3,11(3):149-151. [6]  黄毅斌,应朝阳,郑仲登,等.生态牧草筛选及其在生态果园应用的研究.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1,9(3):48-51. [7]  邱良妙,占志雄,陈元洪.果园绿肥覆盖对天敌及害虫群落的调控作用.福建果树,2004,129:1-2. [8]  黄毅斌,陆修闽,应朝阳,等.红壤山地生态果园的技术模式与实施效果.福建果树,2001,115:1-6. [9]  翁伯奇,应朝阳,江枝和,等.利用牧草与沼渣栽培毛木耳及其残渣改良土壤效果.生态农业研究,1999,7(3):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