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王瑞新.烟草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1-3.
[2] 唐启义,冯明光.DPS 数据处理系统[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50
[3] 史跃伟,王志红,王佚,等.烤烟新品种(系)主要化学成分的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25):958-959,962.
[4] 毕淑峰.烤烟主要化学成分的因子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4,32 (2):342-343.
[5] 于建军,杨寒文,毕庆文,等.烤烟酸性成分的因子分析及综合评价[J].浙江农业科学,2009,21(3):629-632.
[6] 毕庆文,于建军,汪健,等.清江流域烤烟类胡萝卜素降解产物的因子分析和综合评价[J].中国烟草科学,2009,30(6):25-29.
[7] 于建军,戴慧娟,李爱军,等.金攀西烤烟主要化学成分与评吸质量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7,41(6):605-610.
[8] 于建军,戴慧娟,李爱军,等.鄂西南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因子分析及综合评价[J].甘肃农业大学,2008,43
[9] 于建军,郭伟,毕庆文,等.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因子分析和综合评价[J].浙江农业学报,2010,22(2):244-248
[10] 马云明,王伟明,王冰莹,等.云南烤烟主要化学成分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9):18247-18249
[11] 董高峰,张强,向明,等.楚雄烤烟主要化学成分的因子分析和综合评价[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S1):81-86.
[12] 肖协忠.烟草化学[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168-184.
[13] 中国烟草栽培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49
[14] 韩锦峰,史宏志,官春云,等.不同施氮水平和氮素来源烟叶碳氮比及其与碳氮代谢的关系[J].中国烟草学报,1996(1):19-25.
[15] 陆天胜.安徽烤烟主产区烟叶主要化学成分的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1,29(1):111-1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