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郭巧生.药用植物栽培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8-156.
[2] 陈川,李兴权,文耀东,等.为害丹参的新害虫——旋心异跗莹叶甲[J].植物医生,2010,23(4):27-28.
[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中国农业昆虫[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6:598-599.
[4] 魏鸿钧.为害玉米的新害虫——玉米旋心虫[J].昆虫知识,1958(5): 220-221.
[5] 刘大军.沈阳地区玉米旋心虫发生情况调查初报[J].辽宁农业科学,2006(2):87.
[6] 徐进,曹瑛,张毅,等.玉米异跗莹叶甲在西安地区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农技推广,2010(11):42-43.
[7] 虞佩玉,王书永,杨星科.中国经济昆虫志[M].北京:科学出版社, 1996:108.
[8] 魏鸿钧.麦茎叶甲与玉米旋心虫的发生危害及防治[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5(4):32-33,21.
[9] 徐进,曹瑛,张毅,等.玉米异跗莹叶甲在西安地区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农技推广,2010(11):42-43.
[10] 郭石山,蔡娟,李杏山,等.玉米旋心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8,21(2):59-62.
[11] 方红,伊伯仁,曹鹏翔,等.辽宁、吉林地区玉米旋心虫的调查与防治[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0,31(5):529.
[12] 丁征宇,马新丽,陈爱琴,等.旋心异跗莹叶甲的发生规律与防治策略[J].中国植保导刊,2005,25(7):16-17.
[13] 张宗炳.杀虫药剂的毒力测定[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359-378.
[14] 娄国强,吕文彦.昆虫研究技术[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06:241-299.
[15] 李广伟,张建萍,陈静,等.几种杀虫剂对双斑萤叶甲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试验[J].农药,2007,46(7):486-488.
[16] 周长征,李银,王青.中药农药残留问题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2,2(2):2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