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国勤.江南丘陵区农田循环生产技术研究多——Ⅱ.江西农田作物秸秆还田技术与效果[J].耕作与栽培,2008(3):1-2,18.
[2] 杨滨娟,钱海燕,黄国勤,等.秸秆还田及其研究进展[J].农学学报, 2012,2(05):1-4.
[3] 劳秀荣,孙伟红,王真,等.秸秆还田与化肥配合施用对土壤肥力的影响[J].土壤学报,2003,40(4):618-623.
[4] 杨文钰,王兰英.作物秸秆还田的现状和展望[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1999,17(2):211-216.
[5] 杨淮南.水稻秸秆还田腐熟效果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4): 272-273.
[6] 易镇邪,邹洁,陈冬林,等.快腐剂处理早稻还田秸秆对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7(5):165-168.
[7] 钱宏兵.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的研究[J].土壤肥料,1998(2):26- 28.
[8] 鲁如坤.土壤农业化学分析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2000.
[9] 徐明岗,于荣,王伯仁.土壤活性有机质的研究进展[J].土壤肥料, 2000(6):3-7.
[10] 卜毓坚.不同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量对晚稻生长发育与土壤肥力的影响[D].长沙:湖南农业大学,2007.
[11] 张晶.秸秆还田土壤中与纤维素降解相关的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7.
[12] 徐国伟,常二华,蔡建.秸秆还田的效应及影响因素[J].耕作与栽培, 2005(1):6-9.
[13] Edmeades D C. The long- term efects of manuls and fertilizers on soil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A review[J]. Nutrient Cyclingin Agroecosystems,2003(66):165-180.
[14] 杨帆,李荣,崔勇,等.中国南方秸秆还田的培肥增产效应[J].中国土壤与肥料,2011(1):10-14.
[15] 林景亮,郭辉煌,赖理清,等.福建土壤[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
[16] 孙星,刘勤,王德建,等.长期秸秆还田对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J].土壤,2007,39(5):782-786.
[17] 卜毓坚,屠乃美.水稻秸秆还田的效应与技术及其展望[J].作物研究,2005(S1):174-17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