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孙玉友.北方粳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相关特性研究[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5):6-10.
[2] 姜心禄,吴茂力,池忠志,等.不同类型水稻品种的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J].西南农业学报,2012(3):792-797.
[3] 胡蓉.杂交中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相关性的分析[J].福建农业学报,2011(2):211-214.
[4] 严明建,黄文章,胡景涛,等.2个类型水稻组合主要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1(15):44-47.
[5] 陈志.福建省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分析[J].杂交水稻,2010(4):49- 51.
[6] 江银荣,潘宝国,陆虎华.江苏省水稻产量与产量性状的灰色关联分析[J].浙江农业科学,2009(6):1130-1132.
[7] 聂守军,史冬梅,高世伟,等.寒地水稻产量构成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3):33-37.
[8] 于林惠,丁艳锋,朱庆森,等.江苏中部机插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关系的分析[J].江苏农业学报,2011(1):19-24.
[9] 肖佳雷,王俊河,冯延江,等.黑龙江省不同积温带水稻产量构成因素主成分分析[J].中国稻米,2010(2):19-21.
[10] 余本勋,张时龙,何友勋,等.贵州山区粳稻品种产量构成因素分析及育种途径探讨[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10(8):32-34.
[11] 陈广红,马殿荣,王莹,等.辽宁省中晚熟水稻新品系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研究[J].辽宁农业科学,2010(2):15-18.
[12] 王曙光,谢成林,谢仁康,等.杂交中籼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关系的分析[J].中国稻米,2009(2):11-14.
[13] 罗德强,江学海,周维佳,等.黔中地区杂交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相关与通径分析[J].贵州农业科学,2013(3):16-18,22.
[14] 石英尧,钱益亮,吴险峰,等.安徽中籼稻主要产量因子结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12):190-193.
[15] 钱秋平,蒋梅巧,赵秀峰,等.单季杂交粳稻产量与主要经济性状分析[J].江西农业学报,2013(7):4-6.
[16] 孔德伟,陈德全,周良强,等.杂交水稻几个重要农艺及产量性状的主成分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05(8):117-119.
[17] 陈达刚,周新桥,李丽君,等.超级稻产量构成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8(7):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