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21-27.
[2] 袁成松,卞光辉,冯民学,等.高速公路上低能见度的监测与预报[J].气象,2003,29(11):36-40.
[3] 孙彧,马振峰,牛涛,等.最近 40 年中国雾日数和霾日数的气候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13,18(3):397-406.
[4] 李子华.中国近40年来雾的研究[J].气象学报,2001,59(5):616-623.
[5] 林建,杨贵名,毛冬艳.中国大雾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发生的环流形势[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8,13(2):171-181.
[6] 陈潇潇,郭品文,罗勇.中国不同等级雾日的气候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4(2):106-110.
[7] 罗平喜,杨静,周成霞.贵州省雾的气候特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5):765-772.
[8] 周贺玲,李丽平,乐章燕,等.河北省雾的气候特征及趋势研究[J].气象,2011,37(4):462-467.
[9] 陶云,段旭,段长春,等.云南近50a雾的变化特征[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3(3):308-316.
[10] 刘小宁,张洪政,李庆祥,等.中国大雾的气候特征及变化初步解释[J].应用气象学报,2005,16(2):220-230.
[11] 王丽萍,陈少勇,董安祥.中国雾区的分布及其季节变化[J].地理学报,2005,60(4):689-697.
[12] 吴兑,吴小京,李菲,等.中国大陆1951—2005年雾与轻雾的长期变化[J].热带气象学报,2011,27(2):145-151.
[13] 曹治强,吴兑,吴小京.1961—2005年中国大雾天气气候特征[J].气象科技,2008,36(5):556-560.
[14] 安月改.京、津、翼区域近50年大雾天气气候变化特征[J].电力环境保护,2004,20(3):1-4.
[15] 王珊,孟小荣,金丽娜.西安雾日和霾日时空特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8):3543-35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