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朱丽,夏斌,徐建华.韶关市耕地资源态势及宏观驱动力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1):8-11.
[2] 胡守庚,刘越岩,吴新群,等.鄂西北山区耕地压力动态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19(7):765-769.
[3] 李中才.内蒙古耕地压力的组合预测模型及动态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2010,26(4):385-389.
[4] 何世明.红三角经济圈农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韶关学院院报:社会科学版,2003,24(10):48-51.
[5] 朱红波,张安录.中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规律分析[J].资源科学, 2007,29(2):04-108.
[6] 杨忍,任志远,徐茜.宁夏粮食生产与耕地压力变化的分析与预测[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12:47-50.
[7] 蔡运龙,傅泽强,戴尔阜.区域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耕地资源调控[J].地理学报,2002,57(2):127-134.
[8] 郝瑞彬,尹力军,刘杰.唐山市耕地压力动态变化与调控策略[J].水土保持研究,2010,17(5):138-141.
[9] 李玉平,蔡运龙.区域耕地-人口-粮食系统动态分析与耕地压力预测——以河北省邢台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1(3):1-5.
[10] 张建中,黄光庆.广东省耕地压力变化与耕地保护[J].农机化研究, 2008(5):51-54.
[11] 辛良杰,李秀彬.近年来中国南方双季稻复种的变化及其政策启示[J].自然资源学报,2009,24(1):58-65.
[12] 董元华,杨林章.长江三角洲耕地资源态势与保护对策[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7(2):148-154.
[13] 张素娟,赵先贵,任桂镇,等.江西省耕地压力时空差异分析与预测[J].土壤,2009,41(1):142-146.
[14] 袁中友.基于耕地压力状况的珠江三角洲地区粮食安全战略[J].广东农业科学年,2011,4:199-202
[15] 严彦召.关于确保宁夏粮食安全几个问题的探讨[J].中国粮食经济,2006,11:46-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