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利东,黄永森,匡昭敏.寒露风对玉林2011年晚稻产量的影响调查分析.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8):109-113 [2] 安徽省气象局资料室.安徽气候.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3] 刘凤舞,刘志澄,矫梅燕.安徽省防汛抗旱气象手册.气象出版社.1998:24-26. [4] 于波,鲍文中,吴必文,等.安徽省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手册.气象出版社.2013:154-157. [5] 刘文英,张显真,简海燕.江西近50年寒露风演变趋势及其对双季晚稻的影响[J].气象与减灾研究,2009,32(4):67-70. [6] 黄晚华,黄仁和,袁晓华,等.湖南省寒露风发生特征及气象风险区划[J].湖南农业科学,2011(15):48-52. [7] 刘丽英,郭英琼,孙力.广东省寒露风时空分布特征[J].中山大学学报,1996,35(增刊):200-205. [8] 李艳兰,苏志,涂方旭.广西秋季寒露风的气候变化分析[J].广西气象,2000,21(S1):54-57. [9] 戴剑波,高静,杨爱萍,等.1961-2010 年桂北晚稻寒露风特征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2,35(3):57-62. [10] 中央气象局研究所一室农气组寒露风小组.长江中下游地区寒露风出现早晚的环流特征的初步分析和预报[J].大气科学.1979,3(1):91-93. [11] 娄秀荣,杨成钢.灰色系统模型在寒露风预测中的应用[J].气象,1990, 16(7):51-55. [12] 安晓明.用因子搭配法作寒露风长期预报[J].广西气象,1993,2:26-27. [13] 居晶琳.桃源县寒露风的灰色预测[J].农业气象,1987,254-57. [14] 欧阳兆云.寒露风初日的Fuzzy预测[J].广东气象,1991,2:27-30. [15] 肖富明.广西寒露风气候趋势预测概念模型[J].广西气象,2000,21(增刊):36-40. [16] 辛学飞,赵英莹,梁明增,等.湘西北寒露风天气的初步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283-6286. [17] QX/T 94-2008,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寒露风等级[S].北京:气象出版社,2008. [18] QX/T 182-2013,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行业标准水稻冷害评估技术规范[S].北京:气象出版社,2013. [19] 杨乐清,刘敬收,郭玲,等. 寒露风对益阳地区双季晚稻的影响及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12,18(1):148-14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