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胡焕庸,张善余.中国人口地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196.
[2] 佟新.人口社会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艳杰,薛达元,赵松婷,等.基于 GIS的黔东南地区人口密度动态变化的时空特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20(3):378.
[4] 李文训,孙希华.基于 GIS的山东省人口中心迁移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自然科学版,2007,22(3):83-86.
[5] 张锦宗,朱瑜馨,李生明.ArcGIS地统计分析在甘肃省人口空间分布研究中的应用[J].西北人口,2010,31(3):91.
[6] 毛夏,徐蓉蓉,李新硕,等.深圳市人口分布的细网络动态特征[J].地理,2010,65(4):443-453.
[7] 邓德芳,段汉明.北疆城镇区域人口发展中的问题及人口空间分布特征[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9,23(8):57.
[8] 冯宗宪,黄建山.1978—2003 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2006,26(2):249-254.
[9] 刘玉.中国流动人口的时空特征及其发展态势[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
[10] 雍红月,李松林.内蒙古人口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4(2):64-68.
[11] 潘英.天山北坡城市化发展[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3.
[12] 满苏尔·沙比提,热合曼·玉素甫.建国以来新疆人口失控动态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人文地理,2007,98(6):114-120.
[13] 秦振霞,李含琳,苏朝阳.河北省 1987—2006年人口中心与经济中心的空间演变及对比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1):8-10.
[14] 王书国,段学军,姚士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变动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16(4):405-409.
[15] 李亚丽.GIS支持下的河南省人口空间特征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4.
[16] 赵传燕,南忠仁.甘肃人口、资源、环境评估与区域开发对策[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16(3):49-52.
[17] 李鹏,徐跃通.山东省人口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鲁东大学学报, 2011(3).
[18] 杨琰,王红蕾.甘肃少数民族人口分布的特点及其成因[J].西北人口,1999(2):42-46.
[19] 廉孝梅.中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研究[J].人口学刊,2007,163(3):26-28.
[20] 徐建华,岳文泽.近 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21(5):386-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