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冯璐,张焱,张焱.保护性农业的概念演绎与发展演变[J].生态经济, 2011(10):106-109.
[2] 杨捷,梅旭荣,严昌荣.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和效益研究[J].中国农业气象,2007,28(增):73-76.
[3] 李其昀,贾晓东.保护性耕作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J].农机化研究, 2006(11):224.
[4] 严昌荣,梅旭荣,何文清,等.黄河流域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现状及特点[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6,25(增刊):844-847.
[5] 袁汉民,董立国,徐华军,等.水分和温度对冬小麦和玉米保护性耕作产量影响的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7):172-177.
[6] 胡宇.不同大小土壤团聚体中微生物群落的分布[D].重庆:西南大学,2007.
[7] 张秋英,刘晓冰,金剑,等.水肥耦合对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1,9(2):64-67.
[8] 张依章,张秋英,孙菲菲,等.水肥空间耦合对冬小麦光合特性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6,24(2):57-60.
[9] 马东辉,赵长星,王月福,等.施氮量和花后土壤含水量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08,28(10):4896-4901.
[10] 罗付香,杨世民,袁继超,等.氮肥调控对川麦 39灌浆期旗叶光合特性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4):79-84.
[11] 曹翠玲,李生秀.供氮水平对小麦生殖生长时期叶片光合速率、 NR活性和核酸含量及产量的影响[J].植物学通报,2003,20(3):319- 324.
[12] 郭天财,冯伟,赵会杰,等.水分和氮素运筹对冬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J].西北植物学报,2003,23(9):1512-1517.
[13] 赵俊晔,于振文.施氮量对小麦旗叶光合速率和光化学效率、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含量的影响[J].麦类作物学报,2006,26(5):92-96.
[14] 吴良欢,陈峰,方萍,等.水稻叶片氮素营养对光合作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1995,28(增刊):104-107.
[15] 魏海燕,张洪程,马群.不同氮肥利用效率水稻基因型剑叶光合特性[J].作物学报,2009,35(12): 2243?2251.
[16] 王栋,李辉,信胡锋.不同耕作方式下覆草旱作稻田土壤肥力特征[J].土壤学报,2011,48(6):1203-1209.
[17] 杨江山.保护性耕作对旱区小麦-菘蓝轮作土壤生态及作物生理特性的影响[D].兰州:甘肃农业大学,2010.
[18] 房清龙,林琪,刘义国,等.保护性耕作方式对冬小麦灌浆期光合日变化及产量的影响[J].农学学报,2012,2(12):6-11.
[19] 李友军,黄明,姚宇卿,等.不同耕作方式对旱作区冬小麦旗叶衰老代谢及籽粒产量的影响[A].作物逆境生理研究进展——中国作物生理第十次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84-89.
[20] 袁汉民,陈东升,王晓亮,等.宁夏引黄灌区冬麦北移及耕作改制途径开辟与发展[J].麦类作物学报,2011,31(2):382-387.
[21] 袁汉民,王晓亮,孙建昌,等.宁夏引黄灌区小麦垄作节水高产栽培研究[J].节水灌溉,2005,6:5-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