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德花,刘铭,苏卫东,等.BP人工神经网络在MM5预报福建沿海大风中使用[J].暴雨灾害,2010,29(3):263-267. 
[2]	张少林,史茜,阎丽风,等.十一运会沿海赛地大风预报技术研究[J].气象科技,2010,38(增刊):1-5. 
[3]	李兆慧,王东海,王建捷,等.一次暴雪过程的锋生函数和急流—锋面次级环流分析[J].高原气象,2011,30(6):1505-1515. 
[4]	张维桓,董佩明,沈桐立,等.一次大暴雨过程中急流次级环流的激发及作用[J].大气科学,2000,24(1):47-57. 
[5]	刘勇.急流次级环流对局地持续强风暴天气的作用[J].气象科技,2005,33(3):214-217. 
[6]	董加斌,胡波.浙江沿海大风的天气气候概况[J].台湾海峡,2007,26(4):476-483. 
[7]	王贵军,姚文,郭锐,等.营口海陆风对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5):15743-15745. 
[8]	郝莹,鲁俊.雷暴大风、冰雹天气的预报方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26):299-304. 
[9]	吴曼丽,陈宇,王瀛,等.黄渤海北部沿海大风时空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28(6):65-71. 
[10]	姬兴杰,朱业玉,顾万龙,等.河南省大风日数时空分布及其对沙尘天气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2,28(1):31-37. 
[11]	刘子政,刘子亭,张文娟,等.气候因子对聊城市土地荒漠化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6):259-262. 
[12]	王瀛,孙欣,陈传雷.辽宁省海洋气象业务服务系统[J].气象与环境学报,2007,23(2):63-67. 
[13]	高瑞花,周国鸣,王日东,等.渤海海峡大风的对比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9):12832-12842. 
[14]	卢美,朱业.浙江沿海大风的天气气候特征[J].浙江示范大学学报,2011,10(5):474-480. 
[15]	陈豫英,刘还珠,陈楠,等.基于聚类天气分型的KNN方法在风预报中的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8,19(5):564-5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