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尚亚南.棉花育种的理论与实践[M].乌鲁木齐:新疆大学出版社, 1988:1-20.
[2] 黄方仁.棉作枯萎病的初步观察报告[J].中华农学会报,1934,125: 83-93.
[3] 沈其益.中国棉作病害[Z].中华棉产改进丛刊第一号,1936:1-30.
[4] 过崇俭,罗张,沈尔卓.江苏省棉花枯萎病菌专化类型的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63,6(2):179-185.
[5]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保研究所棉病组.我国棉花枯、黄萎病研究现状及今后研究方向的商榷[J].棉花,1979,4:33-38.
[6] 陈其煐.棉花枯萎病和黄萎病的综合防治[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3:100-157.
[7] 马存,陈其煐.我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1992,25(1):50-57.
[8] 吕金殿.棉花枯黄萎病防治研究进展与问题[J].陕西农业科学, 1982,6:19-21.
[9] 姚耀文.从棉花枯、黄萎病的扩展看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性[J].植物检疫,1984,8:1-5.
[10] 石磊岩.我国棉花黄萎病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1995,7(4):243- 245.
[11] 吉冉中,部树德.我省棉花枯-黄萎病发生为害的演变[J].陕西农业科学,1983,3:41-43.
[12] 谭永久,李琼芳,蔡应繁.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及防治[J].西南农业学报,1997,10(S1):114-118.
[13] 龚汉生.湖北省棉花枯、黄萎病发生和综合防治[J].植物检疫,1983, 5:12-14.
[14] 柴合印.河南省棉花枯、黄萎病的发生特点[J].河南农业科技,1983, 7:7-8.
[15] 刘嘉科.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问题探讨[J].辽宁农业科学,1979, 12:8-13.
[16] 马存,简桂良.新疆棉花枯、黄萎病为害及防治[J].中国棉花,1997, 24(5):2-4.
[17] 缪卫国,田逢秀.新疆棉花枯、黄萎病发生趋势及研究现状[J].新疆农业科学,1999,3:107-109.
[18] 石磊岩,冯洁,王莉梅,等.北方植棉区棉花黄萎病菌生理分化类型研究[J].棉花学报,1997, 9(5):273-280.
[19] 朱荷琴,宋晓轩,孙君灵.棉花黄萎病菌安阳菌系致病类型变异研究[J].棉花学报,1999,11(6): 312-317.
[20] 简桂良,邹亚飞,马存.棉花黄萎病连年流行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棉花,2003,30(3):13-14.
[21] 简桂良,卢美光,仇家山,等.棉花黄萎病防治策略[J].中国植保导刊, 2004,4:30-31.
[22] 谭联望.北方棉区棉花黄萎病暴发原因及治理对策[J].中国棉花, 1994,21(7):2-4.
[23] 曹克强,李萍,李晓丽,等.河北省棉花黄萎病的地域分布及预测[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1995,18(4) :93-98.
[24] 马峙英,王省芬,张桂寅,等.河北省棉花黄萎病致病性的研究[J].棉花学报,1997,9(1):15-20.
[25] 朱荷琴,冯自力,尹志新,等.我国棉花黄萎病菌致病力分化及 ISSR 指纹分析[J].植物病理学报,2012,42(3):225-235.
[26] 顾恒琴,王国山,胡玉枢,等.辽宁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回顾及主要技术问题探讨[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1999,30(2):89-92.
[27] 肖松华,刘剑光,狄佳春,等.我国棉花抗病育种进展及发展思路[J]. 江西棉花,2004,26(6):3-11.
[28] 潘家驹.棉花育种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212-248.
[29] 马存,简桂良,郑传临.中国棉花抗枯、黄萎病育种 50年[J].中国农业科学,2002,35(5):508-513.
[30] 顾本康,马存.中国棉花抗病育种[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6:207-291.
[31] 姚耀文,谭联望.我国棉花抗病良种的推广与成就[J].种子世界, 1991,7:24-26.
[32] 郭香墨,范术丽,王红梅,等.我国棉花育种技术的创新与成就[J].棉花学报,2007,19(5):323-330.
[33] 谭联望,刘正德.中棉所 12的选育及其种姓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 1990,23(3):12-19.
[34] 李培夫.新疆陆地棉抗病育种现状及对策[J].西北农业学报,2000,9 (2):128-131.
[35] 喻树迅,宋美珍,范术丽.我国短季棉遗传育种研究进展[J].棉花学报,2007,19(5):331-336.
[36] 朱荷琴,宋晓轩,孙君灵,等.国家棉花品种区域试验 90年代参试品种抗病性评述[J].棉花学报,1998,10(6):303-306.
[37] 余学科,段永民,王振乾,等.中棉所系列品种在新疆棉花生产中的应用[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31(4):10-12.
[38] 刘正德,李运海,罗云佳,等.棉花新品种中棉所 35的选育与应用技术[J].中国棉花,1999,26(11):28-31.
[39] 师勇强,冯自力,李志芳,等.1998-2011年黄河流域棉区棉花品种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系)抗病性评述[J].中国棉花,2013,40(3):30- 33.
[40] 祁伟彦,张永军,戴小枫,等.基于人工病圃筛选和分子标记辅助的棉花抗黄萎病育种方法研究与应用[J].分子植物育种,2012,10(5): 607-612.
[41] 刘艳.海岛棉枯萎病抗性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功能验证[D].乌鲁木齐:新疆农业大学,2013:4-5.
[42] 陈捷胤.海岛棉 LRR-TM类抗病基因 GbaVd1和 GbaVd2的克隆与功能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6-7.
[43] Zhang Y, Wang X F, Yang S, et al. Cloning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Verticillium wilt resistance gene from Gossypium barbadense and functional analysis in Arabidopsis thaliana[J].Plant Cell Rep,2011, 30:2085-2096.
[44] 高玉千,聂以春,张献龙.棉花抗黄萎病基因的 QTL定位[J].棉花学报,2003,15(2):73-78.
[45] 杜威世,杜雄明,马峙英.棉花黄萎病抗性基因 SSR标记研究[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2(3):20-24.
[46] 甄瑞,王省芬,马峙英,等.海岛棉抗黄萎病基因 SSR标记研究[J].棉花学,2006,18(5):269-272.
[47] 王红梅,张献龙,贺道华,等.陆地棉对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2005,35(4):333-339.
[48] 吴翠翠,简桂良,王安乐,等.棉花抗黄萎病 QTL初步定位[J].分子植物育种,2010,8(4):680-686.
[49] 王芙蓉,刘任重,王留明,等.陆地棉品种抗黄萎病性状的分子标记及其辅助选择效果[J].棉花学报,2007,19(6):424-430.
[50] 孔祥瑞,王红梅,陈伟,等.陆地棉黄萎病抗性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效果[J].棉花学报,2010,22(6):527-532.
[51] 陈萌山.中国棉花产业发展有关问题研究[J].中国棉花,2014,41(9): 38-42.
[52] 宋学贞,杨国正.棉花抗黄萎病育种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 2013,29(21):1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