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钟诚,何宗宜,刘淑珍.西藏生态环境稳定性评价研究[J].地理科学, 2005,25(5): 573 -577. [2] 刘燕华,李秀彬.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1: 30 -50. [3] 周孝德,郭瑾珑等.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J].西安理工大学学报,1999,15(3):1-6. [4] 张永良,刘培哲等.水环境容量综合手册[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 [5] 张永良.水环境容量基本概念的发展[J].环境科学研究,1992,5(3):59-61. [6] 刘燕华.脆弱生态环境研究初探.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和恢复技术研究.第一集.赵桂久,刘燕华,赵名茶,等,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7] 王小丹,钟祥浩.生态环境脆弱性概念的若干问题探讨[J].山地学报,2003,21(增刊):21-25. [8] 何云玲,张一平.云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9,28(2)108-111. [9] 李永华.甘肃省主体功能区划中的生态系统重要性评价[D].甘肃:兰州大学,2008. [10] 窦贻俭,李春华.环境科学原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11] 陆雍森.环境评价[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12] 司康平,田原,汪大明,等.滑坡灾害危险性评价的3种统计方法比较——以深圳市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4):639-646. [13] 黄崇福.自然灾害评价理论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122-134. [14] 张丽,李广杰,周志广,等.基于灰色聚类的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评价[J].自然灾害学报,2009,18(1):164-168. [15] 王耕,丁晓静,高香玲,等.大连市主要自然灾害危险性评价[J].地理研究,2010,29(12):2212-2222. [16] 钟晓娟,孙保平,赵岩,等.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云南省生态脆弱性评价[J].生态环境学报,2011,20(1):109-113. [17] 王大力,牛乐德.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关联研究[J].资源开发与市场,2014,30(12):1494-1497. [18] 刘燕华,李秀彬.脆弱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30-50. [19] 薛冰,张伟伟,陈兴鹏,等.关于生态文明的若干基本问题研究[J].生态经济,2012,11(260):24-29. [20] 王大力,牛乐德.基于GIS的滇中城市群产业结构效益研究[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30(01):98-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