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黄亮,赵勇,刘敏.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季降水的时空特征[J].大气科学学报,2010,33(3):375-384.
[2] 汪方,田红.淮河流域1960—2007 年极端强降水事件特征[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6(3):228-229.
[3] 姚莉,李小泉,张立梅.我国1 小时雨强的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 2009,35(2):80-87.
[4] 杨诗芳,郝世峰,冯晓伟,等.杭州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及预报研究[J].科技通报,2010(4):2378-2390.
[5] 王楠,井宇.陕西省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5):13631-13634.
[6] 毛以伟.2011 年梅汛期4 次暴雨过程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J].农业与技术,2013(6):173-174.
[7] 谷秀杰.河南省短时强降水及其云团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3,36(1):15-20.
[8] 郭凌曜,章新平,廖玉芳,等.湖南短时强降水事件气候特征[J].灾害学,2013,28(2):76-80.
[9] 李文莉,王宝鉴,吉惠敏,等.河西干旱区短时强降水过程的中尺度分析[J].干旱气象,2013,31(2):318-326.
[10] 王田寿,李生辰.青海省短时强降水(强暴雨)特征分析[J].青海科技,2007(4):17-20.
[11] 尹承美,梁永礼,冉桂平,等.济南市区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10,30(2):262-267.
[12] 范昱,陈勇,王米吉,等.近32 年长沙市短时强降水的气候变化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3,36(4):50-54.
[13] 汪如良,吴凡,刘志萍,等.南昌市近60 年城市气象灾害变化特征分析[J].气象与减灾研究,2014,37(2):44-49.
[14] 郝莹,鲁俊.雷暴大风、冰雹天气的预报方法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1,27(26):299-304.
[15] 郝莹,姚叶青,郑媛媛,等.短时强降水的多尺度分析及临近预警[J].气象,2012,38(8):903-912.
[16] 常煜,刘勇.呼伦贝尔市一次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6):219-224.
[17] 李效珍,宋丽英,何正梅,等.大同市近50 多年降水演变特征[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7):250-254.
[18] 王振华,钱锦霞.山西省秋季降水区划及变化规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8):12353-12355.
[19] 周连童.华北地区夏季降水的年际变化特征[J].干旱区地理,2009, 32(3):412-423.
[20] 刘慧云,王晓梅,肖书君,等.乌鲁木齐市近40 多年降水演变特征[J].干旱区研究,2007,24(6):785-789.
[21] 王国荣,王令.北京地区夏季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J].暴雨灾害,2013,32(3):276-279.
[22] 丁一汇.高等天气学[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5:443-443.
[23] 章国材.强对流天气分析与预报[M].北京:气象出版社,2011:94-95.
[24] 寿绍文,励申申,寿亦萱,等.中尺度大气动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84,291.
[25] 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天气学原理和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 2005:441.
[26] 樊李苗,俞小鼎.中国短时强对流天气的若干环境参数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3,31(1):156-165.
[27] 段鹤,夏文梅,苏晓力,等.短时强降水特征统计及临近预警[J].气象, 2014,40(10):1194-1206.
[28] 阿不都外力·阿不力克木,王元,王亦平,等.一次强对流天气及其中短时强降水的成因分析[J].气象科学,2014,34(4):457-464.
[29] 张一平,乔春贵,梁俊平.淮河上游短时强降水天气学分型与物理诊断量阈值初探[J].暴雨灾害,2014,33(2):129-138.
[30] 赵思雄,张立生,孙建华.2007 年淮河流域致洪暴雨及其中尺度系统特征的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07,12(6):713-727.
[31] 李强,王中,白莹莹,等.一次区域性大暴雨过程中尺度诊断分析[J].气象科技,2011,39(4):458-460.
[32] 张利平,朱存稳,夏军.华北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J].干旱区地理,2004,27(4):548-5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