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兴吾,何翼扬.西部农牧区反贫困科学发展基本问题研究[J].农村经济,2013(1):70-74.
[2] 张小兰.基于发展优势的视角对武陵山区脱贫解困的思考[J].理论月刊,2015(1):126-130.
[3] 王春光,孙兆霞,曾芸,等.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同构——武陵山区扶贫开发与社会建设调研项目的发现与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13(10):53-57.
[4] 赵华等.我国贫困地区科技扶贫开发模式研究——以冀西北坝上地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4(3):87-88.
[5] 何珊.农村扶贫开发现状调查与对策建议——以河北省蔚县为例[J].人民论坛,2013(18):232-233.
[6] 孙婧芳.中国农村贫困线调整的契机与扶贫政策——以贫困指标为依据[J].贵州财经大学学报,2013(4):98-105.
[7] 黄承伟,覃志敏.统筹城乡发展:农业产业扶贫机制创新的契机——基于重庆市涪陵区产业扶贫实践分析[J].农村经济,2013(2):67-71.
[8] 肖建英,樊志民.山区经济开发的典范——太行山道路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09(12):348-350.
[9] 刘冬梅,王元.对片区扶贫中科技作用的若干思考[J].中国科技论坛,2012(12):134-137.
[10] 牛国元,余鸿燕,赵功强,等.论宁夏六盘山连片特困地区科技扶贫开发工作的着力点选择[J].中国科技论坛,2013(8):110-115.
[11] 胡振光,向德平.参与式治理视角下产业扶贫的发展瓶颈及完善路径[J].学习与实践.2014(3):99-107.
[12] 刘筱红,张琳.连片特困地区扶贫中的跨域治理路径研究[J].中州学刊,2013(4):82-87.
[13] 李慧.我国连片贫困地区生态扶贫的路径选择[J].四川行政学院报,2013(4):70-75.
[14] 周建发,熊娜.农村扶贫科技供需影响因素分析——来自全国五省的数据[J].学术论坛,2013(11):85-88,109.
[15] 董佳苹,梁山.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阜平大枣产业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J].北方园艺,2014(11):180-185.
[16] 张文彤,董伟.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第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236-2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