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李生荣,杜小英.小麦新品种绵麦45和绵麦46的选育[J].农业科技通讯,2009(12):140-141.
[2] 李生荣,陶军,杜小英,等.强优势小麦杂交种‘绵杂麦168’选育研究[J].农学学报,2011,1(11):26-29.
[3] 李生荣,杜小英,任勇,等.小麦新品种绵麦367的选育[J].农业科学通讯之粮食作物,2012(7):157-158.
[4] 李生荣,庞启华,罗传浩,等.绵阳广适性小麦品种选育的进展及评价[J].麦类作物,1996(3):10-11.
[5] 李生荣,杜小英,任勇,等.国审小麦新品种绵麦367和绵麦51及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14(6):206-208.
[6] 任勇,李生荣,罗建明,等.绵麦37特异位点在其衍生品种中的遗传贡献率分析[J].遗传,2014,36(2):145-151.
[7] 雷加容,余敖,李生荣,等.两系杂交小麦绵杂麦168品质性状分析[J].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5):35-37,77.
[8] 李式昭,朱华忠,郑建敏,等.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潜力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1):24-29.
[9] 任文斌,谢三刚,宋昱,等.黑小麦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0,38(4):11-13,17.
[10] 雷加容,余敖,李生荣,等.四川北部小麦品种的品质性状及其区域差异性调查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13,26(Suppl.):29-32.
[11] 陈华萍,魏育明,郑有良.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6,24(3):239-246.
[12] 高山,王瑞清,胡苗,等.春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种子,2011(10):86-88.
[13] 王映红,董昀,程兰兰,等.新麦系列新品种(系)灰色关联度分析[J].山东农业科学,2014,46(2):32-35.
[14] 侯小峰,左联忠,王彩萍,等.冬小麦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甘肃农业科技,2014,(5):5-7.
[15] 牛小霞,张想平,苏毓杰,等.大麦籽粒蛋白质含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大麦与谷类科学,2014(2):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