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金千瑜.我国水稻抛秧栽培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稻米,1996(1):10-13.
[2] 王强,何锦豪,李妙寿,等.浙江省水稻田杂草发生种类及危害[J].浙江农业学报,2000,12(6):317-324.
[3] 余柳青,江荣昌,高子瑜,等.浙江省稻田杂草群落及其演替[J].杂草科学,1993(4):21-23.
[4] 陆峥嵘,沈健英,陆贻通.上海稻田杂草群落变化趋势及其因子分析[J].上海农业学报,2005,21(1):82-86.
[5] 黄英姿.生态位理论研究中的数学方法[J].应用生态学报,1994,5(3):331-337.
[6] 余世效.物种多维生态位宽度测度[J].生态学报,1994,14(1):32-39.
[7] 岳茂峰,冯莉,杨彩宏,等.珠三角地区四季草坪杂草群落组成及其生态位[J].生态学杂志,2009,28(12):2483-2488.
[8] 郭水良,李扬汉.农田杂草生态位研究的意义及方法探讨[J].生态学报,1998,18(5):496-503.
[9] 王刚.植物群落中生态位重迭的计测[J].植物生态学与地植物学丛刊,1984,8(4):330-335.
[10] 孙利忠,刘彤,陈吉全,等.滴灌下天山北坡棉田杂草生态位及其排序分析[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9,27(5):574-583.
[11] 马丽荣,蔺海明,李荣.兰州引黄灌区小麦田杂草群落及其生态位研究[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6):1464-1468.
[12] 赵利,胡冠芳,王利民,等.兰州地区胡麻田杂草消长动态及群落生态位研究[J].草业学报,2010,19(6):18-24.
[13] 岳茂峰,冯莉,田兴山,等.广州地区四季叶菜田杂草群落组成及其生态位[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31):284-289.
[14] 马丽荣,蔺海明,陈玉梁,等.兰州引黄灌区玉米田杂草群落及生态位研究[J].草业学报,2007,16(2):111-117.
[15] 肖红,周启星,曹莹,等.沈阳地区水田主要杂草种群的消长动态及生态位分析[J].农村生态环境,2003,19(3):9-13.
[16] 郭水良,李扬汉.金华地区晚稻田杂草种间生态相似关系分析[J].浙江师大学报,1998,21(1):52-58.
[17] 骆世明,彭少麟.农业生态系统分析[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6:271-309.
[18] 尚玉昌.现代生态学中的生态位理论[J].生态学进展,1988,5(2):77-84.
[19] 孙儒泳.动物生态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34-336.
[20] 李扬汉.中国杂草志[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8:684-686.
[21] 李涛,沈国辉,平立锋,等.耳叶水苋田间发生消长规律及化学防除技术研究[J].杂草科学,2010(4):23-25.
[22] 陈尤嘉.直播晚稻田杂草种群调查农业灾害研究[J].农业灾害研究,2013,3(1):1-3,6.
[23] 王兴国,许琴芳,朱金文,等.浙江不同稻区耳叶水苋对苄嘧磺隆的抗性比较[J].农药学学报,2013,15(1):52-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