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邓欣.亚麻分子标记的开发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关联分析[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16-18. 
[2]	陈收,杨宏林.2011—2012年度麻类产业经济分析报告一:麻类多用途产业经济分析[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15-21. 
[3]	黎宇,谢国炎,熊谷良,等.世界麻类原料生产与贸易概况[J].中国麻业学,2006(05):256-261. 
[4]	王玉富,邱财生,薛召东,等.亚麻新品种中亚麻2号的选育与示范[J].中国麻业科学,2014(5):229-233. 
[5]	朱炫,杨凤刚,羊国安,等.播种期对云南冬季亚麻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麻业科学,2011,33(5):244-246. 
[6]	翟孟源,徐新良,姜小三.我国长江中下游农业区冬闲田的遥感监测分析[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2,14(3):389-397. 
[7]	张运胜.洞庭湖区稻田冬种亚麻高产优质配套技术[J].中国农业信息,2012,14:15-17. 
[8]	田祖庆,张运胜,胡正军.新型冬季作物-亚麻高产优质栽培技术[J].江西农业科技,2004(01):24-25. 
[9]	张华林,邓小华.南方稻田冬种亚麻免耕直播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4,12:36. 
[10]	金关荣,胡镇修.南方冬(春)播亚麻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副产品多梯度利用[J].中国麻业,2004,26(4):191-192. 
[11]	金关荣,傅福道,韦茂兔.不同耕作方式对冬播亚麻成苗及原茎产量的影响[J]中国麻业科学,2007(1):18-19. 
[12]	董国堃,何道根,潘晓飚.冬闲田亚麻栽培技术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04(2):71-73. 
[13]	胡国成,盛雪峰,帅小白,等.冬闲田种植亚麻播期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03(3):30-31. 
[14]	张兴,揭雨成,邢虎成,等.洞庭湖区稻田冬播亚麻原茎与种子兼收抗倒伏高产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5):92-97. 
[15]	张兴,揭雨成,王贤芳,等.洞庭湖区耕作方式与品种对冬播亚麻抗倒伏性和产量的影响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21):129-135. 
[16]	杨建兵,肖伏,梁雪妮,等.亚麻品种在云南省不同生态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特征分析[J].中国麻业,2005,27(2):84-88. 
[17]	何道根,董国堃,潘晓飚.浙江冬闲田亚麻栽培技术初探[J].中国麻业,2004,26(1):10-14. 
[18]	周文新,孙焕良,郭清泉,等.我国南方亚麻产业化发展刍论[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1,22(1):7-10. 
[19]	孙焕良,潘昌立,张木祥,等.南方春季亚麻研究与开发的浅见[J].中国麻作,1995,17(2):1-3. 
[20]	刘东鑫,赵介仁,孙焕良,等.关于发展我国南方亚麻产业化问题的初步探讨[J].中国麻作,1998,20(1):42-4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