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秋霞,曹刚强,苏明杰,等.植物叶片衰老研究进展[J].植物生理科学,2006,22(8):282-285. [2]陈信波,廖爱君,罗泽民.大穗型水稻生育后期叶片和根系生理的特性[J].生命科学研究,1999,3(3):250-255. [3]余泽高,王红闪.冬小麦抗衰性与丙二醛含量相关性的初步探讨[J].湖北农业科学,2003(2):28-36. [4]杨安中,黄义德.旱作水稻喷施6-苄基腺嘌呤的防早衰及增产效应[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01,24(2):1-l5. [5]刘道宏.植物叶片的衰老[J].植物生理学通讯,1983,19(2):14-19. [6]郭士伟,夏士健,朱虹霞,张云华,施卫明. 水稻根系活力测定方法及超级稻两优培九生育后期根系活力研究[J].土壤, 2012(02):308-311. [7]程式华,曹立勇,陈深广,等.后期功能型超级杂交稻的概念及生物学意义[J].中国水稻科学,2005,19(3):280—284. [8]陆定志,潘裕才,马跃芳,等.杂交水稻抽穗结实期间叶片衰老的生理生化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1988,21(3):2l一26. [9]付强.IPT基因抑制水稻衰老的效应及其对产量的影响[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3. [10]曹显祖.提高杂交稻结实率的中间试验[J].江苏农业科学,1981(5):56-61. [11]兰华雄,林金虎,S徐淑英,左生力,S彭玉林,马益虎.两系杂交稻新品种福龙两优863的选育与应用[J]. 福建稻麦科技,2013(1):13-15. [12] 兰华雄,杨毅,徐淑英,等.两系杂交稻新组合福龙两优3381[J].杂交水稻:2013(2). [13] 黄宏江,陈德清, 敖成贤,等.两系杂交稻新组合福龙两优29优质高产制种技术[J].杂交水稻:2015(3). [14] 张洪亮,徐淑英.福龙两优1031在上杭县试种表现及栽培技术要点[J].福建稻麦科技:2015(3). [15]李合生主编.植物生理生化实验原理和技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