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周政贤.中国马尾松[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14. 
[2]	宋湛谦.松属松脂特征与化学分类(第二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9:1-6. 
[3]	谢善高.广西马尾松采脂林综合经营技术及其产业化模式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 
[4]	吴东山.广西马尾松松脂产量及其松脂组分的遗传变异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4. 
[5]	杨章旗.马尾松不同年龄产脂量及松香组分分析[J].林业科学,2014,50(6):147-151. 
[6]	刘青华,周志春,范辉华,等.马尾松产脂力与生长性状的家系变异及优良家系早期选择[J].林业科学研究,2013,26(6):686-691. 
[7]	杨章旗.马尾松材性与产脂性状遗传改良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 
[8]	颜聪炎.马尾松高产脂优树与普通松树产脂率测定[J].福建林业科技,1991,18(2):78-79. 
[9]	广东省高脂松研究协作组.马尾松高产脂力类型选育之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1988(6):14-19. 
[10]	郑元英.高产脂类型马尾松调査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1988(1):52-57. 
[11]	楼建强,张春华,李启良,等.脂用马尾松选优试验[J].浙江林学院学报,1990,7(4):387-390. 
[12]	曾令海,王以珊,阮梓材,等.高脂马尾松子代与优树性状的典型相关分析[J].广东林业科技,1998,14(3):1-6. 
[13]	蔡邦平,梁一池.马尾松高产脂优树选择方法的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8,18(1):32-35. 
[14]	梁有祥.马尾松高产脂优树选择[J].广西林业科学,2004,33(4):214-216. 
[15]	翁海龙,贾红亮,陈宏伟,等.思茅松高产脂优树产脂量相关因子分析[J].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8,36(11):69-70. 
[16]	曾令海,李召青,王以珊,等.马尾松高产脂力类型的选择及子代测定的遗传评价[J].广东林业科技,1994(2):35-38. 
[17]	楼浙辉,舒洪岚.松树高产脂力遗传改良的研究进展[J].江西林业科技,2002(5):40-42. 
[18]	覃冀,连辉明,曾令海,等.高产脂马尾松半同胞子代20年生测定林产脂力分析[J].广东林业科技.2005,21(2):30-34. 
[19]	刘月蓉.高产脂马尾松半同胞、全同胞子代产脂力测定[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23(3):33-35. 
[20]	汪佑宏,牛敏,刘杏娥,等.马尾松材树脂含量与其解剖特征的关系[J].林业实用技术,2008(11):5-7. 
[21]	翟其骅.马尾松泌脂系统树脂道结构电镜扫描[J].林产化学与工业,1991,11(1):59-65. 
[22]	王海林,杨文云,高成杰,等.不同产脂量云南松树脂道解剖学比较研究[J].林业科学研究,2015,28(3):352-357. 
[23]	穆茹,王曙光,普晓兰,等.高、低产脂思茅松树脂道的解剖学比较[J].林业科技开发,2012,26(2):49-53. 
[24]	蔡树威,龙伟,杨章旗.马尾松不同种源采脂量与树体因子关系的研究[J].广西林业科学.2006,35(增1):18-19. 
[25]	连辉明,何波祥,曾令海,等.马尾松速生、优质及高产脂半同胞家系综合选择的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2,18(1):1-6. 
[26]	陈志林,秦采风,刘为民,等.河南省马尾松采脂量与树体因子关系的研究[J].河南林业科技,1999,19(4):8-10. 
[27]	蔡邦平,张秀英.马尾松产脂力与生长力性状的典范相关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1999,26(增1):165-168. 
[28]	梁一池,蔡邦平.马尾松产脂力的最优拟合模型[J].福建林学院学报,1997,17(4):297-300. 
[29]	陈崇信.不同地域马尾松优树产脂量影响因素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07,32(3):60-62. 
[30]	王以珊,曾令海,罗敏,等.马尾松天然林采脂试验分析[J].广东林业科技,2002,18(2):1-4. 
[31]	胡芳名,谭晓风,刘惠民.中国主要经济树种栽培与利用[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6:701-711. 
[32]	谢善高,李梦华,郑小贤,等.主要测树因子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5):2733-2736,2738. 
[33]	舒文波,杨章旗.马尾松不同采脂年龄和径阶产脂量变化特点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1,31(11):39-43. 
[34]	安宁,丁贵杰,贾宏炎.马尾松不同径级产脂量及松脂成分差异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5,35(8):42-44. 
[35]	谢善高,李梦华,武卫国,等.桂东南马尾松产脂量收获预估研究[J].林业科技,2012,37(2):35-39. 
[36]	游章敏.马尾松采脂采割面宽度及胸径对产量影响的效应分析[J].吉林农业:下半月,2010. 
[37]	谢善高,郑小贤.主要气象因子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75-877. 
[38]	王长新.马尾松采脂量的相关因子分析[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2004,24(3):22-25. 
[39]	祝志勇,于建云.生态因子对马尾松产脂量的影响初探[J].华东森林经济,2002,16(3):35-37. 
[40]	安宁,丁贵杰,谌红辉.林分密度及施肥对马尾松林产脂量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0,30(9):46-50. 
[41]	谢善高,郑小贤.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密度效应初步研究[J].福建林业科技,2009(1). 
[42]	谢善高.施肥对马尾松低产脂林分产脂量的影响[J].福建林业科技,2008,35(4):34-36. 
[43]	舒文波,杨章旗,兰富.施肥对马尾松中龄林生长量和产脂的影响[J].福建林学院学报,2009,29(2):160-165. 
[44]	栗子安.中国的松香、松节油[J].林化科技通讯,1985,11:l-3. 
[45]	刘祥义,张加研,吴春华,等.采脂新方法——钻孔采脂[J].林产化工通讯,2003,37(3):35-38. 
[46]	常新民,钟昌勇,陈祖洪,等.松树钻孔法采脂技术研究初报[J].林产化工通讯,2004,38(6):20-24. 
[47]	常新民,项东云,周宗明,等.松树钻孔法采脂技术研究[J].林业科技开发,2007,21(4):63-66. 
[48]	谢善高,郑小贤,刘洪,等.不同采脂方法对马尾松采脂林产脂量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9(4). 
[49]	邹文魁.不同强度采脂对马尾松生长的影响[J].林业勘察设计,2007(2). 
[50]	陈舜耳.马尾松常法中期采脂工艺研究报告[J].林化科技,1973(1):1-8. 
[51]	安徽农学院.马尾松[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2. 
[52]	项缙农.马尾松合理采脂技术的商榷[J].浙江农业科学,1964(6):310-313. 
[53]	陈祖洪,常新民,陈海燕.采脂间隔期对马尾松产脂量影响的试验初报[J].广西林业科学,2001(3). 
[54]	常新民.几种中长期化学采脂刺激剂的性状及其应用[J].广西林业科学,2003,32(3):152-153. 
[55]	陈金明.松树增脂剂应用效果分析[J].福建林业科技,2004,31(1):38-41. 
[56]	喻小利,陈外菊.松树增脂剂应用技术推广[J].湖南林业科技,1997,24(3):71-72. 
[57]	吴运辉,曾攀,雷雪松.增脂剂增产效果试验初报[J].贵州林业科技,1996,24(2):61-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