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毛恒青,王建捷.集合预报业务使用现状和趋势[J].气象,2000,26(6):26-29. 
[2]	杜钧.集合预报的现状和前景[J].应用气象学报,2002,13(1):16-28. 
[3]	黄嘉佑.气象统计分析与预报方法[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2:190-191. 
[4]	皇甫雪官.国家气象中心集合数值预报检验评价[J].应用气象学报,2002,13(1):29-36. 
[5]	李泽椿,陈德辉.国家气象中心集合数值预报业务系统的发展及应用[J].应用气象学报,2002,13(1):1-15. 
[6]	周兵,赵翠光,赵声蓉.多模式集合预报技术及其分析与检验[J].应用气象学报,2006,17(Z1):104-109. 
[7]	赵声蓉.多模式温度集成预报[J].应用气象学报,2006,17(1):52-58. 
[8]	严明良,缪启龙,沈树勤.基于超级集合思想的数值预报产品变权集成方法探讨[J].气象,2009,35(6):19-25. 
[9]	陈力强,周小珊,杨森.短期集合预报中定量降水预报集合方法初探[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5,28(4):543-548. 
[10]	王晨稀,端义宏.短期集合预报技术在梅雨降水预报中的试验研究[J].应用气象学报,2003,14(1):69-78. 
[11]	范新岗,张红亮,丑纪范.气候系统可预报性的全局研究[J].气象学报,1999,57(2):190-197. 
[12]	王晨稀,梁旭东.热带气旋路径集合预报试验[J].应用气象学报,2007,18(5):586-593. 
[13]	王晨稀,姚建群,梁旭东.上海区域降水集合预报系统的建立与运行结果的检验[J].应用气象学报,2007,18(2):173-180. 
[14]	顾建峰.不同深对流参数化方案在降水预报中的比较试验[J].气象,1999,25(4):39-44. 
[15]	谭燕,陈德辉.基于非静力模式物理扰动的中尺度集合预报试验[J].应用气象学报,2007,18(3):396-406. 
[16]	陈静,薛纪善,颜宏.华南中尺度暴雨数值预报的不确定性与集合预报试验[J].气象学报,2003,61(4):432-446. 
[17]	牛震宇,张立凤.基于集合预报思想对一次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J].解放军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7(1):73-79. 
[18]	陈静,薛纪善,颜宏.一种新型的中尺度暴雨集合预报初值扰动方法研究[J].大气科学,2005,29(5):717-726. 
[19]	伍红雨,陈德辉,徐国强.不同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对贵州降水预报的敏感性试验[J].气象,2007,33(4):23-28. 
[20]	郝世峰,潘劲松,李冲,等.择优法降水集合预报试验的研究[J].热带气象学报,2011,27(3):336-3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