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谷瑶, 朱永杰, 姜微. 农林复合系统生态服务功能研究综述[J]. 热带农业科学, 2015, 35(10):57-63.
|
[2] |
陈静, 叶晔. 农林复合经营与林业可持续发展[J].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09, 32(5):84-87.
|
[3] |
王江丽, 白涛, 吴晓磊, 等.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防护林结构对植物生物多样性的影响[J].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8(1):50-54.
|
[4] |
朱玉伟, 桑巴叶, 王永红. 新疆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服务功能价值核算[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22):7-12.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casb15020007
|
[5] |
朱教君, 姜凤岐, 范志平. 林带空间配置与布局优化研究[J]. 应用生态学报, 2003(8):1205-1212.
|
[6] |
赵燕, 王利滨, 崔琳, 等. 农田防护林研究现状和展望[J]. 防护林科技, 2016(9):78-79.
|
[7] |
王齐瑞, 黄进勇, 赵辉. 豫东沙区农田防护林调控增效技术研究[J]. 河南林业科技, 2020, 40(1):1-4.
|
[8] |
张建锋, 张德顺, 陈光才. 上海沿海防护林树种适宜性评价及生态效应分析[J]. 中国农学通报, 2015, 31(4):1-6.
doi: 10.11924/j.issn.1000-6850.2014-2114
|
[9] |
王栋, 肖辉杰, 辛智鸣, 等. 不同配置农田防护林对田间土壤水分空间变异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 2020, 34(5):223-230.
|
[10] |
胡海波, 贾西川. 我国平原农区林带胁地效应及其控制措施研究进展[J].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 45(2):234-240.
|
[11] |
孙林, 文庆玉, 韩国辉, 等. 农田防护林的综合效益及对环境质量作用的分析[J]. 吉林林业科技, 2011, 40(1):54-55.
|
[12] |
刘文平, 宇振荣, 郧文聚, 等. 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J]. 农业工程学报, 2012, 28(18):233-240.
|
[13] |
雷刚, 邓立争. 土地整治过程中农田防护林的生态景观设计分析[J]. 智能城市, 2019, 5(16):48-49.
|
[14] |
孙浩, 刘丽娟, 李小玉, 等. 干旱区绿洲防护林网格局对农田蒸散量的影响——以新疆三工河流域绿洲为例[J]. 生态学杂志, 2018, 37(8):2436-2444.
|
[15] |
董莉莉, 于雷, 韩素梅. 我国农田防护林研究进展[J].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 2011, 31(4):89-93.
|
[16] |
毛忠民. 河南省地图集[M]. 北京: 中国地图出版社, 2008:203-292.
|
[17] |
刘长青, 覃伟. 民宿景观空间的植物选择与配置[J].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2022, 42(6):160-167.
|
[18] |
张琳, 孔冬艳, 姚现玉, 等. 农田林网中园林式种植模式的利弊分析[J]. 河南林业科技, 2022, 42(1):42-44.
|
[19] |
李雪宁, 徐先英, 杨雪, 等. 梅瓜州县农田防护林健康评价体系构建及应用[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2, 36(3):187-194.
|
[20] |
陈伟, 李山东, 薛立. 水源涵养林的功能和效益综述[J]. 山西林业科技, 2004(2):17-29.
|
[21] |
吕迎霞. 《公路通道工程绿化模式及树种选择的技术规程》国家标准制定的研究[D]. 北京: 北京林业大学, 2007.
|
[22] |
周虹, 刘雲祥. 青海共和盆地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2, 36(1):178-185.
|